蓄力基础科研 筑牢强国根基

孟李颖

<p class="ql-block">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基础研究作为科创链源头的先导作用,发挥基础研究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撑力,促进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应用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累积性和知识共性,蕴含着广阔的技术机会和产业化空间,加强基础研究有助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基础研究,既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蓄力基础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包括“触发、投入、转化”在内的多项体制机制。</p> <p class="ql-block">  <b>围绕“兴趣、原理、问题”多种导向,搭建基础研究触发机制。</b>历史上重大科学进展的直接动因多种多样,科研人员的兴趣灵感、学科逻辑的自然延展、关键技术的难题倒逼,具体单项突破往往以三者中某一种为主要导向,不同导向下的多个成果突破时间继起、空间并存,构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知不断拓展的宏伟图景。蓄力基础研究,首先要构建研究触发机制,包容性地引导、激发不同科学属性研究的冲动和持续力,促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协同发展。一是科学评价不同特质的课题及研究人员,实现研究性质包容性。按学科特点和任务性质,科学确定评价周期;完善体现基础研究人才评价特点的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制度,加大对重大科学发现和取得原创性突破的基础研究人员的倾斜支持。二是有针对地提供研发服务和基础设施,实现学术生态包容性。加强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和科学数据管理,统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规划布局;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数据和仪器设备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双向普及,实现创新群体包容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后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p> <p class="ql-block">  <b>匹配“财政、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完善基础研究投入体系。</b>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要稳步增加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要探索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任务的新机制。引导地方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鼓励地方参与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三要采取政府引导、税收杠杆等方式,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探索实施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资助、科学捐赠等措施,激励企业及各界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p> <p class="ql-block"> <b>  衔接“知识、技术、产品”多样创新,畅通基础研究转化循环。</b>创新价值链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序贯环节。基础研究对应知识创新环节,新知识被下游的应用研究和产业部门采用并转化,从“可用”走向“有用”再走到“被用”,才能完成价值塑造,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应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加快基于基础研究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使基础研究在顺畅的循环体系中实现知识叠加创造。一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激发多元主体共建产学研用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布局,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推动主供合作、项目平台合作、大科学装置共享、区块链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研联合。二是重视应用研究对原始创新与产业化的衔接作用,促进应用研究工程化、组织化和高效化。推动应用研究资助方向多元化,遏制“以次充好”“以多胜优”等短期行为,加强科研领域学风作风建设。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提供便利化措施和信贷担保机制;支持企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科技项目布局和扶持机制设计。</p> <p class="ql-block">  强化基础研究,绝非一朝一夕,在于久久为功,突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触发、投入、转化”的系统化机制,只有科学的打好组合拳,才能切实有效的蓄力基础研究,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杨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