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河边的明朝古寨

摄达

<p class="ql-block">  1952年我父亲在安装公司工作时,就居住在这个寨子里,我还没有出生。后因父亲工作变动,我们家搬到了甘荫塘。那时,从寨口只能通往贵阳洗衣机厂,到不了小河区,因为没有桥过河。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寨门口的那所木房子小学,小学因火灾被毁。童年时代就在这个寨子边玩耍,同小伙伴们一起在河边学会了游泳。就是没有走进过寨子中心,更是没有看到这些明代建筑。我的兄长们还在这个小学念过书,到初中后就要徒步3公里到现在的甘荫塘二十二中念初中。一转眼,我也要到花甲之年了,才走进这古老的葛家村寨。 </p><p class="ql-block"> 今天,去采风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葛家布依寨。布依寨位于四方河桥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近600年的历史了。我们生活在贵阳大半辈子,居然孤陋寡闻。</p><p class="ql-block">  从四方河的河湾转进去,我们转进一处难容二人通行的房屋间的空隙小巷,没走几米远,面前就出现了短短的青石板垒砌的石板路,石板路玉滑滑的,明显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岁月的脚步已把石板磨去了轮廓,如玉石隐藏着一种年月久远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这时眼前出现一栋古朴的青瓦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有数步石阶通往古旧的朝门,两扇大朝门已成深褐色,布满了规则的木纹,高高的木门槛已被布依人的鞋靴擦磨出凹凸的曲线。</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房屋还有很多,这些布依族的建筑外围墙基采用方块白棉石垒砌成一人多高的石屋基,屋基石上却是青砖墙,青瓦屋顶,形成长形的四合院落,院落里的地面镶嵌着一块一块规则的石板。</p><p class="ql-block">  这也就到了现今称为四方河寨的地方,据介绍,这里旧时叫葛家寨。葛家寨过去居住的几百户人家都是布依族人,如今这里的布依族人家已不多了。</p><p class="ql-block">  布依寨的建筑看似一般,但却是相当讲究的。仔细看,每家每户的大门都有两扇一米多高的小腰门和雕刻花样的花窗,就连休息用的石凳还刻上花草与动物形象的石雕,透出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热爱生活的精巧设计。</p><p class="ql-block">  而在寨中,布依楼们已被夹杂着的自建房挤压得不成样儿,失去了不少布依寨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四方河”之名最早出现在明嘉靖年间《贵州图经》中,后在嘉靖《贵州通志》中也提到过四方河,明万历年间《郭子章全记》上说“四方河哨,甘荫塘哨,四方河哨有官兵20名,民兵10名驻守”。四方河是南明河进入区境域的一段河名,又是一个葛姓布依族村寨名。据1982年地名调查时寨老葛沛皋介绍,其寨祖上在明万年间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迁来。</p><p class="ql-block"> 在贵阳城外选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建起了村寨,由于寨子前看到的一段河面四方平整,于是便将这段河取名四方河。四方河河名很快被大家公认,同时也成为已建起的布依山寨的寨名被大家呼唤至今</p><p class="ql-block"> 四方河寨座西向东,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山绕水绕,佳城巩固。在四方河的岩关口处,唯一进寨的路上有一艘石船一半延存在路上,一半伸进河中。路边有石马鞍一座,是增添景致之物,称之为“骑马进青山,乘船下绿水”。</p><p class="ql-block"> 在清道光年间四方河寨出了不少人物,有清政府应授的“武德郎”葛凤鸣,“登仕郎”“葛凤翔”,有光绪年间的“武魁武德郎”葛荣岫和应授“国学仕”葛呈芳,还有举人,进士葛子义,葛燕等,清政府对这些人物在寨上立过桅杆,装个爽耳,赠送金字匾额和柱联,可惜这些文物在“文革”中被作为“四旧”毁掉,仅剩一把120斤重拿不动的大板刀仍存放在寨上。二十一世纪初,四方河这个上百年的老布依村寨在城市建设中整体搬迁,村寨与附近的农田现已建成了一个在全国知名的住宅区----山水黔城。</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原汁原味的古寨在贵阳周边都很稀少了,更别说是在两城区内了,虽然保存状况不能和青岩这种旅游景点比,但还是能带给我惊艳的感觉。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