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溪口游

金珠达人一兰彩霞

2010年7月25日随奉化游行团去溪口一日游。 先来到溪口雪窦山风景区。 雪窦山(Mount Xuedou),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四明第一山",是中国佛教六大名山之一的弥勒菩萨的道场。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主峰黄泥浆岗海拔976米。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br> 雪窦山因北宋仁宗皇帝梦中到此一游而得名"应梦名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标志性景点包括千丈岩、雪窦寺、三隐潭、徐凫岩、妙高台以及全球最高的铜质坐姿弥勒佛造像。 位于雪窦山心的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千百年来,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与杭州中天竺永祚寺、南京蒋山太平兴国寺等9寺并称"天下禅宗十刹",是弥勒的根本道场。雪窦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贵州梵净山齐名中国佛教六大名山。 在印度佛教中,弥勒是宝相庄严的天冠菩萨相,而在中国的寺院中,弥勒是身携布袋袒胸露腹的笑和尚模样。这个模样的原型就是五代后梁时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因为一口布袋不离身,被称为"布袋和尚"。 他以坐化之前的禅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被认定为弥勒化身,从此中国佛寺均以袒腹笑口的布袋弥勒形象取代了原来印度佛教中的天冠弥勒形象,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弥勒,实现了弥勒信仰的本土化改造。布袋和尚一生的行迹在奉化形成了完整的弥勒道场体系:成长地长汀村(有弥勒殿),出家和圆寂的根本道场岳林寺,讲经的弘法道场雪窦山,筑塔埋骨处封山三塔寺,曾经挂单的岳林庄等等。而在众多的道场中,最受瞩目的便是弘法道场雪窦山。布袋弥勒文化与雪窦山璀璨的佛教文化融会贯通,蕴积了浩瀚的中华弥勒典藏,并反过来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弥勒信仰,雪窦山因此被称为弥勒菩萨道场,与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最高峰北台顶叶斗峰,海拔3061米)、观世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地藏王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和弥勒菩萨另一个道场贵州梵净山(最高峰凤凰顶,海拔2592米)并称六大名山。 雪窦寺外,首先可见山门上的题字"四明第一山",由蒋介石亲笔所书。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来雪窦寺拜佛求答签,当他抽到"飞龙升天,腾骧在望"的上上签后,十分高兴,马上在雪窦寺住了11天。期间方丈朗清邀他题写山门匾额,蒋介石欣然题写了"四明第一山"五个大字。 雪窦山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佛教名山,位于山心的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朝、盛于宋朝,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宋朝时名列天下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明朝时位居"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之一,在佛教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据《寺志》记载:在唐宋时期,雪窦寺先后受几代皇帝的41道敕谕,至今寺内尚存"钦赐龙藏"的经书5760本、玉印、龙袍、龙钵、玉佛等。宋宗赐"雪窦资圣禅寺"额匾,理宗追书"应梦名山"。 2008年10月,大佛造像落成。<br>2013年11月,雪窦山弥勒佛学院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准。至此,雪窦寺的规模和盛况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雪窦山为弥勒道场,在佛教界早有公论。1922年出版的《佛学大辞典》记载:根据中国佛教的特色,按照中国的"五行"、"五方"、"五大"、"五菩萨"之说,普陀观音在南方属火(表悲属水大)、峨嵋普贤在西方属金(表行属火大)、五台文殊在北方属水(表智属风大)、九华地藏在中央属土(表愿属地大)、雪窦弥勒在东方属木(表慈属空大);雪窦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太虚大师住持雪窦山的雪窦寺时,也曾倡议雪窦山为五大名山。1987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视察雪窦寺,称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雪窦山为五大名山,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增加一座其他寺院所没有的弥勒宝殿,以突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特色,并题写了"雪窦资圣禅寺"寺额。<br>雪窦山与其他五大名山之间互动频繁。2008年11月,普陀山、雪窦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梵净山等中国六大佛教名山风景区管委会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并共同签署《中国佛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雪窦山宣言》,该份宣言是中国雪窦山正式与中国普遍认可的四大佛教名山结缘。2012中国奉化弥勒文化节策划"迎请慧灯·点亮心灯"六大名山祈福心灵之旅--"五灯会元"主题活动,得到了各大名山的热烈响应,活动受到了诸多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弥勒菩萨是个"人道主义者"。他重视人性人情,主张建立"人间净土",弘扬"人间佛教"。可以说,弥勒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弥勒菩萨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容可掬,让人感受和睦、和乐。包容、大度,和善、和谐,便会生出不尽的幽默和快乐,就会有凡事"先面对它、再处理它、再接受它、再放下它",然后再拿起和应对新的事情、面对新的挑战的"勇猛精进"的境界。这是弥勒菩萨总能笑口常开的奥秘。可以说,弥勒文化是乐观向上的文化。弥勒菩萨还是个"面向未来者"。弥勒着眼未来、看重未来,而且对未来充满希望。老百姓总认为弥勒是"未来佛",能带来未来的光明和希望,因此欢喜他,崇敬他。可以说,弥勒文化是放眼未来的文化。 大雄宝殿后是法堂,又叫藏经楼。只见法堂前有两株楠木,相传是爱国将领张学良亲手所种,因此人们称它为"将军楠"。1937年1至11月,张学良将军被软禁在雪窦山。一天,他来到雪窦寺里,看到寺里的知客僧又新和尚正在栽种楠木,张将军就参与了刨土栽树,当时共种了四株。西边两株,在1956年被大台风刮倒,现存东边两株。 2008年10月,历经3年建设,由锡青铜铸造的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及其配套设施落成。大佛身高33米,总高56.74米,佛身面积达6600多平方米,为全国最高的坐姿青铜佛像。11月8日,露天弥勒大佛举行落成盛典,嘉宾云集,盛况空前。 奉化是传说中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长、出家、圆寂之地。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就是根据布袋和尚的模样塑造的。1984年,雪窦山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建议为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奉化政府于1999年启动报批,在雪窦山建造露天弥勒大佛造像。200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正式批文,同意修建。2006年12月29日,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造像正式奠基开工,并定名为"人间弥勒"。 2008年11月8日隆重开光。 弥勒的中国化的化身--布袋和尚就出现在奉化,而且早在唐末五代就有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说明雪窦山具备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就是它比其他地方有优势的表现。这个特定信仰对象弥勒的中国化身---布袋和尚身上更多地浓缩了中国老百姓的情感、信仰、智慧、追求。人们在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身上还寄托着一种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徐凫岩瀑布位于雪窦寺西,徐凫岩村附近。岩顶海拔4 7 6 米。崖石有巨石外突,传为仙人骑凫徐徐升天外,故名。远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猴岩,以鞠猴岩为中心,两边绝壁呈放射状亘延数百米,其形如斧凿刀削,其色黛赭相杂。崖顶松木苍翠,虬影乱舞,崖下草木丛生,成簇弄影。其壮观、秀丽,胜于千丈岩。宋宝庆《四明志》载,绝壁凿有"鞠猴岩"三大字。 蒋母王采玉的坟墓做在青山丛林之中,蒋母墓道构建很宏大。包括"石牌坊"、"下轿亭"、"墓庐"、"八角亭"、"坟墓"和"卵石路"等群体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洞,中门上面刻着"蒋母墓道"。左右两道边门。从这里直到坟墓,统称"蒋母墓道"。 武岭门是进入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1929年前武岭门还是个小庵堂,蒋介石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到这里念经拜佛。1930年被蒋介石改建为三间两层的武关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镌"武岭"题字。为示尊重,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写镌于正面,蒋介石自己亲笔手书则刻于城门之背。<br>入武岭城门,便见烟霞古镇,只见三里长街与蜿蜒剡溪相依相伴,宛若世外桃源,真仿佛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武陵"景象。武岭路三里长街就是蒋氏父子从小生活的地方。<br> 文昌阁初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因阁内供奉首奎星,故又名"奎阁",有"奎阁凌霄"之称,是清代溪口十景之一。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见其年久失修、规模狭小,出资拆除重建,次年完工后建成了一座画梁雕栋、飞檐翘角的两层楼阁式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蒋介石把它取名为"乐亭",并作《武岭乐亭记》来描述其美景。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后每到溪口,常在此小住,成了他们的私人别墅。文昌阁一楼为会客室,二楼是蒋介石、宋美龄的卧室和起居室。<br>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1月13日张学良将军被送到溪口软禁,最先的落脚点也是文昌阁,住了10天后才移送到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六架日军侵华战机轰炸溪口,文昌阁被夷为平地,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按原样重建的。2006年,它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祠堂门口牌楼上的横匾"忠孝传家"四字是蒋介石的亲笔所书,寄托了蒋介石对蒋氏晚辈的一种期望,也表露出他自己对儒家传统的敬慕之情。<br>宗祠由新老两座祠堂组合而成,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前进为新祠堂,由蒋介石在1930年出资建造,新祠堂东厢房内陈列了有关蒋氏宗祠的历史资料,还展出了由国务院台办、新闻办、联合制作的台湾知识图片,系统地介绍了台湾历史、两岸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台的方针政策等内容。<br>后进为老祠堂,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戏台与中门相连,重檐歇山顶,螺旋藻井,蒋介石曾在这里祭祀祖宗,宴请族人,翻阅宗谱,观看演出。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元配毛福梅的丧事也在此举行。<br></div> 小洋房一楼里进有一块"以血洗血"的石碑,讲述了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的历史。1939年12月12日,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在丰镐房后门口不幸被炸塌后墙压死,蒋经国闻讯后急忙从江西赶来奔丧,悲愤中挥泪写下了"以血洗血"四个大字,表达誓报杀母之仇的坚定决心。 妙高台位于雪窦山,是蒋介石的山庄所在处,因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或曰"天柱峰"。上有蒋氏于1927年熬头次下野时所修一山庄,后下野时也多居于此,遥感时势。<br>峰顶有坪如台,工具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称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br>这搭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免中暑胜地。<br>传说溪口蒋氏的第二代始祖蒋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传弟子,跟随布袋和尚云游四方,雪窦寺自然是日常驻足之处。及至到了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专心修行、世事不问的地步,连日常维持生计的玉泰盐铺也交付儿子蒋肇聪照管了事。蒋介石的妈妈王彩玉一生茹素礼佛,记诵经书。在其前夫去世后,发愿出家三年,礼雪窦寺果如禅师为师,住金竹庵。三年后返俗嫁蒋家,生下蒋介石后,常带年幼的蒋介石来雪窦寺礼佛诵经。这便使年幼的蒋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其显赫后,每一次回乡,必到雪窦寺瞻拜憩留。1927年,蒋介石还为雪窦寺题写过"四明熬头山"的匾额。 这座三间两层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结构小巧,所用建筑材料水泥也称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又称"剡溪小筑"、"涵斋"。它位于文昌阁东侧,有一条露天走廊连接文昌阁,主要是为蒋介石住文昌阁时便于使唤近身幕僚而建。<br>1937年4月,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国,蒋介石把他安排在此住读,一边补习中文,研读曾国藩家书、王阳明全集和"国文遗教"等著述,一边让他撰写《旅俄报告》,反省在苏联留学时打下的红色烙印,给儿子"洗脑"。蒋经国在日记里记叙为"涵斋",略带调侃地把它比喻为"修练身心、增加涵养的书斋"。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是卧室,西面是书房,中间是会客厅。小洋房还住过蒋介石的外籍军事顾问端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等。 宋美玲的画。 蒋父病故后次年,蒋介石兄弟分家,众长辈议论,嘱其兄弟各立房名。从上辈“周房”及蒋介石在宗谱中属“周字辈”(谱名“周泰”),推及西周两位帝王的都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字定为房名,分给蒋介石的祖房故而名为“丰镐房”。丰镐两字,丰,代表蒋全石一房;镐,代表其亡弟蒋瑞青一房。瑞青早死,由蒋介石兼祧承袭,故称丰镐房。 玉泰盐铺地处溪口三里长街武岭路中段。据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1887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楼上,其祖父取其名为瑞元。<br>自从蒋介石发迹后,玉泰盐铺被溪口乡人视为风水宝地。玉泰盐铺为蒋介石祖父蒋斯千1871年开设,以卖盐为主,兼营大米、酒类、菜饼和石灰等,雇有账房、伙计,为当年溪口镇上的大商号。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蒋肇聪去世后兄弟分家,盐铺归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经营。1919年,蒋介卿外出谋事,盐铺关闭。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以及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br>盐铺曾两次失火,一次遭受白蚁腐蚀。现存建筑为蒋介石在1948年改建。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二字,大门西侧界墙刻着蒋介石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六个大字。<br><br> <div>参观完随团回公司。</div>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