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编:王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责任监制:王学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编辑:符丽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收集: 符丽葵</b></p> <p class="ql-block"><b> “一人不成林,一花不成春” 为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学习与领会新课标,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五指山市毛道中心学校数学组第七周继续开展“朗读新课标,我们在行动”活动。</b></p> 朗诵安排表 <p class="ql-block"><b> 数学组教师在教研组长符丽葵的具体安排下,积极响应和配合,始终保持最佳状态,虽然我们的声音不是很优美,但我们坚定的信念,洪亮的声音诠释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b></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小学数学老师 林青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页码1-3)</p><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b>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b></p><p class="ql-block"><b>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b></p><p class="ql-block"><b> 一、指导思想</b></p><p class="ql-block"><b>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p><p class="ql-block"><b> 二、修订原则</b></p><p class="ql-block"><b> (一)坚持目标导向</b></p><p class="ql-block"><b>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人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b></p><p class="ql-block"><b> (二)坚持问题导向</b></p><p class="ql-block"><b>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b></p><p class="ql-block"><b> (三)坚持创新导向</b></p><p class="ql-block"><b>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b></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小学数学老师 黄 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页码3-4)</p><p class="ql-block"><b> 三、主要变化</b></p><p class="ql-block"><b> (一)关于课程方案</b></p><p class="ql-block"><b>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b></p><p class="ql-block"><b>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 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b></p><p class="ql-block"><b>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b></p><p class="ql-block"><b> (二)关于课程标准</b></p><p class="ql-block"><b>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b></p><p class="ql-block"><b>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b></p><p class="ql-block"><b>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b></p><p class="ql-block"><b>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b></p><p class="ql-block"><b>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b></p><p class="ql-block"><b>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b></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小学数学老师 王素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页码1-4)</p><p class="ql-block"><b> 一、课程性质</b></p><p class="ql-block"><b>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 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b></p><p class="ql-block"><b>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b> 二、课程理念</b></p><p class="ql-block"><b>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b>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b></p><p class="ql-block"><b>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学段发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b></p><p class="ql-block"><b> 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b>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b></p><p class="ql-block"><b> 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b></p><p class="ql-block"><b> 课程内容选择。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b> 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课程内容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b></p><p class="ql-block"><b>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b></p><p class="ql-block"><b>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b></p><p class="ql-block"><b> 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b>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b>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b></p><p class="ql-block"><b>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b></p><p class="ql-block"><b>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b></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小学数学老师 赵宗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页码5-7)</p><p class="ql-block"><b> 三、课程目标</b></p><p class="ql-block"><b>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b></p><p class="ql-block"><b> (一)核心素养内涵</b></p><p class="ql-block"><b> 1.核心素养的构成</b></p><p class="ql-block"><b>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b></p><p class="ql-block"><b>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b></p><p class="ql-block"><b>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简单的联系与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b></p><p class="ql-block"><b>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b></p><p class="ql-block"><b>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与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通过数的思维,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能够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通过计算思维将各种信息约简和形式化,进行问题求解与系统设计;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培养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b></p><p class="ql-block"><b>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数学基本概念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分析、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发展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b></p><p class="ql-block"><b>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b></p><p class="ql-block"><b> 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通过数学的语言,可以简约、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科学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能够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构建普适的数学模型,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够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会用数据的分析结果解释和预测不确定现象,形成合理的判断或决策;形成数学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b></p><p class="ql-block"><b>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并能解释表达的合理性;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有意识地使用真实数据表达、解释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不确定现象;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b></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小学数学老师 吴佳琪</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页码7~8)</p><p class="ql-block"><b> 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b></p><p class="ql-block"><b> 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进行不同单位的换算;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b></p><p class="ql-block"><b>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感悟符号的数学功能。知道符号表达的现实意义;能够初步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初步体会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符号意识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经验基础。</b></p><p class="ql-block"><b>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b></p><p class="ql-block"><b>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运用图表描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分析图形的性质;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利用图表分析实际情境与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几何直观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明晰思维的路径。</b></p> 朗读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小学数学老师 黄明仁</b></p> <p class="ql-block"><b> 通过本次朗诵活动,使我校数学组老师对如何践行新课标理念,更深层次的理解,落实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更精准的认识,为今后打造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璞玉初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芳华自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乘朗诵之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踏探究之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