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深解《道德经》第65章,何故?此章是《道德经》近代史以来争议最大的一章,很多学者,包括大学者,都认为,此章是老子哲学愚民政策的代表,也是其愚民的证据。但少数学者认为,是大家对“明”和“智”的理解不一致造成的,此章无任何问题!本文,特从逻辑和考古两个维度,论证此章必有错简,原文需要改动两个字,方为正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八个字,导致老子被无数人骂!我大学时,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章,就将道德经丢在一旁,不屑一顾。后来特殊原因,工作10年后,兴趣转向研究兵法,发现道家是兵法的老祖宗,而研究道家,则离不开道德经,所以我又重新拿起道德经,此时书生意气没了一半,不拿起还好,一拿起就放不下了。今天若尘和大家讲讲此章的研究心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文是通行本的标准描述,此版本和曹魏期间玄学代表王弼所注的版本是一致的,若尘又细考1973年挖掘湖南长沙汉墓的帛书本,以及1993年挖掘的湖北郭店战国古墓的竹简本,皆未发现此章的传本,虽然遗憾,但并不困难,若尘就从这《道德经》81章的前后逻辑来判断此章真伪,没想到全篇81章一起领悟,答案就非常清晰明了,此版本是错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得理解2000年前“明”、“智”的概念,他们和现代的概念多有不同。</p><p class="ql-block">明:日(太阳代表,主阳)和月(月亮代表,主阴)合在一起,为明,也就是说,知阴和知阳,一样重要,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要阴阳皆看,如此才是周全的大慧。而智,则是知和日结合,显然漏了月,月在道家代表阴,有隐晦和难察之意,凡夫难以察觉,而日,大太阳高高挂起,易察,故凡夫知日不知月。故智是贬义词汇。总之,道家一句话概括:知日为智,知日月为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第一次出现明字,是在第10章最后一句: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同智),这一章非常清晰界定了明和智的界限,即一褒义一贬义。这句话,同样也在汉墓的帛书本中找到同义的描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再来看《道德经》其他各章关于明和智的论述:<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3章: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16章的:知常曰明!</span>19章:绝智弃辩;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由《道德经》可知,智在春秋时期,是一个贬义词,类似现在的小聪明和心计多,并不是现代的智慧聪明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观之,正确的《道德经》第65章,若尘把首句改两个字,即:把明改为智,把愚改为明。如此,道德经第65章,再无争议,浑然天成,文字也很押韵,即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智民,将以明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迷人,吸引了各国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著名人物,但谬误也多,原因很复杂,若尘这里不再详述,但若尘看到学习《道德经》的人士越来越多,错误却无人指出,非常遗憾!特立此文,希望各位能正确解读《道德经》,从中获取灵感和智慧!从而领略这本世界最早的书的秘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