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些文章,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就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写众生百态,可谓包罗万象;写人物细节,可谓栩栩如生;写情感体验,可谓余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每学期,部编教材选编一篇鲁迅的文章,我称之为每学期的“鲁迅时间”。</p><p class="ql-block"> 读《社戏》,两个想法萦绕心间:一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都希望有个“双喜”一样的小伙伴。二是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在这里,总能看到你我成长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双喜”无疑是这篇小说里最出彩的人物,他热情、聪明、有担当、有决断,心细如发,考虑周全。在“我”无船看戏而伤心时,是他提议坐八叔的航船与“我”一同去;在祖母、母亲为一群孩子去看戏,无大人陪同而担忧时,是他写包票,消除了她们的顾虑;看戏时,他化身热情的导游,为“我”解说戏台上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看家本领;没看到预期的表演,他又成了贴心的小伙伴,暖心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戏曲无聊,众人昏昏欲睡,以至于“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时,又是双喜拍板决定“还是我们走的好吧”,将一众小伙伴从无聊中解救出来。(毕竟大老远来的,即便再无趣,谁好意思先说走?)停船吃豆时,双喜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和细心,他怕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骂哭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这里的“偷”,类似于闰土说的:“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样的小伙伴,谁不想拥有?</p><p class="ql-block"> 而那个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的阿发,他的纯真、质朴、无私,刻在了“我”的心里;那个觉察了“我”的不开心,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的外祖母,她的善解人意,刻在了“我”心里,那个只因“我”称赞了他家的豆好吃,而非常感激起来的六一公公,他的老实厚道,刻在了“我”心里。这些人物言语不多,却形象鲜明,他们温暖着文中的“我”,也温暖着读者。只言片语,勾勒如此精彩的配角,绝对是大师手笔。</p><p class="ql-block"> 独特的人情,独特的经历,独特的乡景,构筑了一段温馨的记忆,愈久愈觉温暖,再次回首,鲁迅不禁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好豆”“好戏”,我亦念念不忘。在电视、电脑、手机还没普及的年代,娱乐活动少之又少,某个村起会,晚上放烟花,便会吸引十里八村的人来围观。已记不得那是哪一年,已记不得那一年我几岁,只记得爸爸说:“走吧,我带着你去看烟花。”只记得爸爸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我坐在后座上,一路走了很远。只记得,那晚的烟花很是灿烂,到现在想来,依然耀眼。后来,过年,放鞭炮、放烟花,很少去看,却从不遗憾。</p><p class="ql-block"> 那些“好豆”、“好戏”、“好烟花”,虽不曾再见,却也成了生命中温暖的人生底色。被温柔以待的人,经风雨,温暖而充满希望,坚定而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惊喜,共鸣,然后敬佩,这就是鲁迅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