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是怎样的痛可以让人抛下血肉之躯宁愿去死,又是怎样的担当让人宁愿选择忍辱负重委屈地活?我们是永远也无法感同身受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也正如哈姆莱特说过,那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没有一个旅人从那个神秘之国回来过。他们没有回来,我们没有去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理解那些去了的人们,而那些在生与死的考量后坚强地活下来的人们,我们是看得见的,他们也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歌颂的。哈姆莱特本是对世界充满希望和爱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在他的眼里世界一切都是真善美的,他是单纯而自信的。显赫的家世,幸福的家庭,皇室的高贵地位,同样美丽而高贵的恋人,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一切已足够让人羡慕和惊叹,偏偏他还有不一般的英俊、才华和勇气,更让他是神一般的存在。奥菲利娅是仰慕他的,在她心中哈姆莱特是完美的,她为他的疯病扼腕叹息,更为他的爱而发狂;民众是爱戴他的,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生活的人们希望他有朝一日成为他们的领袖,期待着有一天跟随着他过上人文理性没有阴谋只有平等的幸福生活。可是生活总会是这样,总有一些人躺在黑暗中畏惧光明,克洛狄斯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私残酷的手段夺得的王位当然不能让别人有觊觑的机会。而当灾难来临,一切都是那样无法预料,那种剧疼也许只有哈姆莱特自己才能体会,这是我们这些俗人难以同理的。也许对一切认知太过美好,所以落差的巨大,痛的也会愈厉害,被阴谋凶残所害的父王,乱伦的母后,被利用而背叛的爱情,因为误解而失去的友情,皇室社会黑暗的现实……一切理想破灭的哈姆莱特,想去死而寻求解脱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应激反应,“死了,睡着了,一切都完了”这是一了百了的事情,所有肉体上和心灵上的痛苦也就跟着去了,这对于常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莎翁笔下哈姆莱特不是常人,这也是莎翁高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因此就有了哈姆莱特痛彻心肺的纠结,太过痛苦也就无惧死,寻求死亡成了他个人摆脱心灵之疼最好的选择,可他又不能死,如果就此死去他将死不瞑目。正因为如此,哈姆莱特有了他内心剧烈的矛盾冲突,有了他非同寻常的彷徨和徘徊,有了生和死的激烈的斗争。可能有人会说哈姆莱特作为英雄人物不应该忧愁寡断,他的延宕说明他不够果敢,这不是英雄人物所应有的性格。而我认为哈姆莱特他也是人不是神,正因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才会忧郁踌躇,因为他是有理性有血性还有感性我们才会被他所深深吸引。莎翁是把感情用足在了这个人物身上。</p> <p class="ql-block"> 当然,哈姆莱特的矛盾冲突可敬之处在于他的思量最后转变成“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担当”。哈姆莱特的结局是悲壮的,我在想如果他是选择自杀而亡,那莎翁就失出了这个人文主义的代言人物。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这种悲剧越有价值就越会引起人们的悲悯之心同理之情,正如你所珍藏的东西丢失了,价值越昂贵那你就越惋惜;正如你所珍爱的人失去了,感情越深你就会越痛心;正如身边的人英年早失,越优秀越让人叹息……相反“LAZE”们就不会那么关注了,仅仅只是人们饭后的谈资罢了。在黑暗现实面前,哈姆莱特想到的还是“睡着了也许还会有梦”,因为这个梦他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担当,想到了他自己未竟的事业,由此他“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而不愿去结束自己这种非人的痛苦____这本可以用一把小刀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是人都是惧怕死的,但真的这个神秘之国的苦难会超过这现实的苦难吗?我看未必这样。死是要有勇气的,但遇到现实如此黑暗的的哈姆莱特他能选择向生是更需要千百倍勇敢的,这种勇气是永远超过死亡本身的。</p> <p class="ql-block"> 纵观现实,风风雨雨,沟沟坑坑,我们都要好好活着。无论你正经受何种苦痛和磨难,挫折面前责任和担当应该永远大于一切,永远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活着一切才会有可能,活着一切才会有希望。正如哈姆莱特,尽管最终悲壮而亡,但他却成就了千百年的经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