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七年诗歌的发展概况</p><p class="ql-block">1.诗歌的“窄化”</p><p class="ql-block">内容和主题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提倡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p><p class="ql-block">以诗人的阶级立场和现实政治态度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现代主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被否定:</p><p class="ql-block">1958年后,诗歌进一步“窄化”:新民歌体政治抒情诗</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p><p class="ql-block">1.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p><p class="ql-block">以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p><p class="ql-block">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我来了</p><p class="ql-block">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p><p class="ql-block">歌成海洋诗成山</p><p class="ql-block">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p> <p class="ql-block">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p><p class="ql-block">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p><p class="ql-block">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p><p class="ql-block">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的方向</p><p class="ql-block">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p> <p class="ql-block">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倾”的文艺理论和“左倾”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干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