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诗任务学习——《古诗三首》

青葵教室

<h3>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人说是“责任担当”有人说是“家国情怀”,我更倾向于“责任担当”。导语是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围绕着这样的人文主题来编排组织单元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在课文熏陶中学会甘挑责任,勇于担当。人文主题既是单元学习要落实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之一,同时又为单元学习活动创设了特定的学习情境;同时,提醒学生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不忘过去,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也凸显了人文性。</h3> <h3> 如何在这样的大单元人文主题下设计合适的任务群呢?我通读三篇诗歌,选择了在第一课时,完成古今异义词我会找、读诗题我了解、诗人我认识、诗意我会译,这四大任务。<br>在第二课时,我们进行情感关键词交流会、杜甫诗歌积累、默写三首古诗。在交流汇报过程中,不仅仅进行三首诗的关联,还进行《示儿》《题临安邸》等以前学习的诗歌关联。</h3> <h3>五年级诗歌积累到一种地步,就能融会贯通了。用十面埋伏琵琶曲来讲述情境——<br>我说:​戍边辛苦,但大唐的将士们依旧是——<br>​生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r>​我说:征战艰难,但大唐的将士们依旧是——<br>​​生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r>​我说:离家千万里,但大唐的将士们依旧是——<br>​生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r>我说:思乡泪千行,但大唐的将士们依旧是——<br>生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r>我说:​读到此处,你的感想是什么?<br>​孩子自然说:保家卫国。<br>​豪情万丈。<br>​杀敌报国。<br></h3> <h3>​在第二首诗中,孩子们紧抓情感关键词“泪尽”。<br>​我问:是谁泪尽?<br>​生说:遗民。<br>​我说:他们可能是白发苍苍的—<br>​众生说:老人<br>​我说:他们有可能是—<br>​生1说:幼小的孩子<br>​生2说:怀孕的孕妇<br>​生3说:体弱多病的妇人<br>​我说: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等了60来年,等来的不是王师北定中原日,等来的是南宋灭亡。所以这遗民—<br>​有人小声应和:遗忘的百姓。<br>​还有人说:遗留的百姓<br>​我说:等不到的缘由,是因为统军大帅打下一座座城池,却被昏君十二道金牌召回,被奸臣以莫须有罪名赐死。因为这些昏君奸臣在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br>​生说: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br>​我说:此时此刻,你们那读出泪尽的感受吗?</h3> <h3>​<br>​读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孩子们的诗歌关联法,用得更顺了。潜能生都找到情感关键词“喜欲狂”。那为何杜甫能喜欲狂,而陆游只能泪尽?孩子们的目光马上盯住了第一首诗,因为大唐的军队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br>​<br>​再思考:陆游写泪尽,杜甫写涕泪,这一样吗?<br>​小马哥:陆游的泪是悲伤是痛苦,是他们生不如死的悲痛。而杜甫是开心的,他的故乡终于被收复了。<br>​我说:是呀!杜甫终于不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了,他终于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br>​宇姣说:这是激动的泪,从后面他说青春作伴好还乡可以看出来了。<br>​我说:是啊!他多想立马收拾行囊,即从巴峡穿巫峡—<br>​生说:却下襄阳向洛阳。<br>​我说:也许杜甫急着回乡找寻—<br>​生说:亲人<br>​我说:也许找回他祖父的园子吧!<br>​众生惊异再笑。<br>(这个过程,是基于我们班开展了杜甫诗歌积累后的设计,基于学情,才能让孩子学有所成)</h3>

生说

杜甫

穿金甲

终不

百战

楼兰

不破

黄沙

诗歌

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