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江流尽——一节古诗文阅读复习课的思考(一)

守候幸福

<p class="ql-block">最近几天的太原,一次次的风沙,让整个世界在雾霾的笼罩里,变得有些发黄。天气也似乎有点冷,二月天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显得不够协调。在前一段时间,工作站就商量好,要为59中的高三学生做一次高三复习专题讲座。说到讲座总使我感到无比的惭愧。第一次准备讲座似乎在去年的三四月份,一切准备就绪了,可突然疫情爆发,便搁置了。第二次是在去年的十月或十一月份,又由于疫情而搁置了。第三次是上周三,本安排好的,但由于高三学生要去体检,不得已又一次推后了。一次次的搁置,虽然于我也没有办法,于主办者也是毫无办法,但我的心中总觉得欠着59中学生的一笔感情的账,总是惦记着,早晚的还。这不,趁着现在,春天到来,便安排了这次授课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来也曲折,备好的课,做好的课件,在周二的下午,不知怎么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发生这样的事也不是一次了,埋怨电脑,埋怨自己不长记性,总也没用。于是,鼓起勇气重新做起来,好在赵慧老师、馨月老师,柴婷老师,温栗老师,小尚老师,还有其他许多人都帮我想办法,修改课件,调节讲课内容。周二下午,周三上午,整个办公室,一片忙碌。我在忙碌中,心中暗暗埋怨自己,总觉得连累大家,让大家跟着我忙,实在难为情。原来每个活动的背后,总会有许多人默默付出,而我却成了舞台中央的主角。</p><p class="ql-block">好在周三上十点半,总于完成了,我的心一下子踏实了。这时候,反到感觉到一丝的兴奋与期待。下午四点一刻的课,我大概两点半就从学校出发了,从长风街坐地铁,到涧河,总想着起码还不得四十分钟,或更长点,没想到大概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走出地铁站,我找到了公交车站,发现有好多车辆经过59中,有36路,841路,842路,852路,826路,2路支,73路……,由于时间还早,我便找找看那个公交有几站到,数来数去,都一样,便百无聊赖的坐在站台上耗时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了。 </p><p class="ql-block">终于坐上了842路,感觉一会儿就到了。张小红老师和邵宁老师也早早就等着我了,这让我更多了一丝兴奋。不一会儿,学生便都到了我们一起开始了古代诗文的专题复习了。</p><p class="ql-block">他们带着预学案,很快便进入了状态。他们的学习状态让我感到无比的吃惊,我分明从他们的眼里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求。</p> <p class="ql-block">文言文复习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更有效的复习,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p><p class="ql-block">我先从高考试题材料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总体平稳,略有变化,内容上注重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价值引领。文言文部分,2019年的三个文本均选自《史记》;2020年选自《明史》的文本有两个,选自《宋史》的文本有两个,选自《晋书》的文本有一个;2021年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的文本有三个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的文本有一个;2022年选自《战国策》的文本有两个,选自《东观汉记》的文本有一个,选自《说苑·贵德》的文本有一个。可见文言文选材范围不断扩大,已经不再局限于史传体文言文,有向论说文转变的趋势。所选文本表达以记叙、议论为主,文中多人物对话和时空转换,口语色彩更浓烈,整体阅读难度适中,适合作为高考命题材料使用。个别文本,一篇文中可能会写到几件事情,且几件事情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但彼此之间不一定存在有机联系,近乎非连续文本,阅读难度较大,例如《说苑·贵德》。高考所选文本内容上积极向上,一般与当前社会价值观相吻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育人的源头活水,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p><p class="ql-block">1.选文特点:选文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 </p><p class="ql-block">四大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杂史笔记。</p><p class="ql-block">2.选人特点:选文内容的对象原来一般涉及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改革家、军事家等,以帝王将相,清官廉吏、爱国将领等正面人物力主。用这些历史人物的责任担当、进取精神影响考生,化育青年,体现出高考“立德树人”的价理念。</p><p class="ql-block">3.选文结构:①人物传记类 (一人多事)大多先介绍传主的基本情况,然后具体介绍传主一生的主要事迹,结尾穿插一些主观评价。②纪事本末体(一事多人)按照时问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③宏大叙事(宏大场景,完整事件,多大多事)</p><p class="ql-block">4.考题内容:題型相对稳定(考查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翻译句子、内容分析);试題考点更加灵活;关联教材,教考结合。</p> <p class="ql-block">古诗词,从试题考查内容和题型的角度看,总体平稳,特点鲜明。唐宋诗词为主,但诗的丰富性、含蓄性和易读性更强。诗作阅读情境的可适性,代入感很强,有利于学生读懂文本。 但是考查内容出现了新趋向:适度关联教材内容,考查学生知识积累的厚度和广度,以及灵活活迁移的能力,2021年新高考卷I《寄江州白司马》和卷Ⅱ《示儿子》两首古诗的考查均体现了这一特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对情感态度的精准把握,即考查学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2021 年新高考卷的名篇名句默写题也出现了新变化:第(3)小题设计成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这种考查方式的重点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空变为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运用。这道题给喜爱古诗词的学生提供了更多作答空间,是一道创新度很高的试题。2022年新高考卷和全国卷又有了变化。所有选材均是正指向,传达正能量,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恪守职责的敬业精神,和乐融洽的伦理关系,珍贵深厚的友谊之情、自由淡泊的精神品格。</p><p class="ql-block">我认为:2023年高考根据近几年的状况,应该还会沿用以前的试题题型。 </p><p class="ql-block">也可能会有些变化: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上,选择阅读材料更宽泛,不一定是人物传记,也可能出现两篇互证的文言文阅读;其次断句题可能会有变化,从四省的试题中已经有所警示;第三,文言文翻译题减少分值,增加综合运用文中信息和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概括,考核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以《说苑·贵德》为例——文言文整体阅读,建立正确的阅读观。</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在文言文的复习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做题上,而应该在都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不同题材、不同体裁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读懂,可能更重要。</p><p class="ql-block">《说苑》成书于西汉末年,是刘向辑录朝野藏书而成的杂着类编,体例类似《国语》、《战国策》,以记言为主兼记事,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主旨是通过书中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劝诫君臣,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 </p><p class="ql-block"> “贵德”卷共记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的轶事31则,写的是前人对道德品行的认识与重视。</p><p class="ql-block">高考中选择这样的文本材料,也已改以往人物传记为主的选材,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引导学生怎样读懂,我采取了三个步骤:</p><p class="ql-block">第一步:读文分层——粗读原文,根据关键词,按照时间、地点、职务转换、事件等快速圈画具体语句进行分层(统览全文,找出事件,初步划分层次)</p> <p class="ql-block">要特别注意:粗读全文,做好阅读标注。</p><p class="ql-block"> 在阅读中关注“三标志”与“一评价”</p><p class="ql-block"> 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时、地、人”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时、地、人”有一点发生变化,事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人”不同,事件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件划分层次。另外,这类文章,有的有评价性文字,这些文字往往是写作意图的体现,也是主要的关注点。</p><p class="ql-block">这样学生进入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状态中。我便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非常典型地按照故事人名分层,那你看看可以有几个层次?</p><p class="ql-block">1.魏武侯和吴起探讨何谓国宝</p><p class="ql-block">2.武王和太公、邵公对待殷商俘虏上的争论</p><p class="ql-block">3.晏子、景公(晏子评价景公的作为)</p><p class="ql-block">4.叔公、平公(叔向劝谏平公筑台)</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这样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文本。</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活动中,特别注意:</p><p class="ql-block">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时间,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p><p class="ql-block">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p><p class="ql-block">3.人物。主要注意什么人,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4.评价。</p><p class="ql-block">评价性的文字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p><p class="ql-block">除了“三标志”一“评论”外,还要在阅读中根据不同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p><p class="ql-block">1.纪事本末体文言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就具体事件君臣展开讨论,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事件、人物和观点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事件梗概。</p><p class="ql-block">2.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p><p class="ql-block">3.议论说理类文言文要抓住议论的中心,寻找文章观点。要重视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文中议论的语句,并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p><p class="ql-block">4.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因此,圈点勾画游览的地点、写景的语句、游览后的心得和感想。</p><p class="ql-block"> 5.文言书信类文章,阅读时要抓住以下三点,完成对信息的提取。 (1)抓题目,明确人物关系。通过书信的题目或文后注释了解这封信是谁写的,是写给谁的,对象的不同决定着书信写法、语气的不同。 (2)抓开篇,了解书信写作背景。书信往往有一定的写作背景,能够对背景有所了解,无疑是找到了一把解读的钥匙。 (3)抓文段中心句(书信中或抒情或议论的关键语句),理解书信情理。</p> <p class="ql-block">第二步:重读原文(重读文本,联系文言文第3题,了解每个事件的大意)</p><p class="ql-block">原则:先随文解决10题断句和12题概述:边读边解决断句题型,再逐层解决文意理解概述题后解决11字词题和13翻译。</p><p class="ql-block">第三步:精读文本,联系人物观点及事件结果,归纳概括每个事件的主旨要义。</p><p class="ql-block">1.篇首:开宗明义——“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p><p class="ql-block">2.吴起举历史上的例子说明国之宝“在德不在险”,纠正了魏武侯的“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的说法。</p><p class="ql-block">3.在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的问题上,周武王先后否定太公、邵公的建议,而极力称赞周公的建议,从中体现了周武王的仁德思想。</p><p class="ql-block">4.景公接受晏子“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的建议,而令“老弱有养,鳏寡有室”。</p><p class="ql-block">5.叔向以“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成功阻止了晋平公筑台。</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样三步的阅读,学生基本也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当然,也会有不解的地方,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你记得要做好标记,如果和答题有关系,那就需要你结合上下文进行必要的推断;如果和答题没有关系,那我们就暂时先放置,不去理会它。</p> <p class="ql-block">“三步骤”做对概括和分析文意题:</p><p class="ql-block">(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要注意人物的言行、事迹和性格,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其次,题干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体现某人某种性格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择正面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题干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第三,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因急于做题而跳读、漏读。</p><p class="ql-block">(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p><p class="ql-block"> 选项中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具体如下:</p><p class="ql-block">初读,筛选信息,去粗取精。</p><p class="ql-block">再读,依据内容,确定其在文中位置,把握其信息指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