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孟春时节,乍暖还寒。巴林小城,冷气未消。静寂的大地,积蓄着力量,默默守候,等待着盛春的到来。 翘首企盼,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三中语文组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课堂教学上不懈探索,精耕细研,研精覃思。磨课研课,我们一直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本次磨课研课活动主要任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小说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路径,尝试进行大单元教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小说阅读</p> <p class="ql-block"> 小说是心灵的历史。小说教学教什么?高二语文备课组六位教师以《外国小说欣赏》为把手,分别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小说的场景、小说的结构、小说叙述技巧等方面切入,他们精心准备,反复切磋,他们的课如拂面的春风,如涓涓的溪流,开启学生的心扉,荡涤着思维的阻塞。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 跃跃欲试,透着真性情。</p> <p class="ql-block"> 刘燕燕老师以小说的叙述视角为切入点,和学生们一起学习《桥边的老人》,探讨小说中“我”的作用。她把课文作为例子,打通外国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叙述视角问题,比较鉴赏“我”在不同小说中的作用,以达到一线串珠的教学目的。此课容量大,思维含量高,是进行“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尝试</p> <p class="ql-block"> 李志勇老师以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引入《桥边的老人》,李老师以问题导入,让学生谈论“我”与“老人”的身份,最终万流入海,引出小说主题。她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和学生平等交流,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p> <p class="ql-block"> 肖静老师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导入《桥边的老人》,探究“你”“我”“他”不同叙述人称的效果,进而以海明威“冰山理论”为入口,探讨《桥边的老人》的“我的视角”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有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思考,绘制“桥边的老人”图画,课堂留白有余音;整齐美观的板书,助力消化吸收营养多。 </p> <p class="ql-block"> 王洪敏老师执教的是《娜塔莎》。此课魅力之处有两点:一是教师精彩的导入,二是学生精彩的朗诵。(记录一下当时的场面)王老师以轻柔的音调,缓缓地说道:“《洛丽塔》的作者博纳科夫,在康奈尔大学讲授俄国文学的时候,他让学生把教室里的窗帘都拉上。然后他打开了教室里的第一盏灯,说道:俄国文学的夜空中,群星璀璨。这第一盏灯就是普希金;随后,他又打开了第二盏灯,说道,这是果戈里;接着,他又打开了第三盏灯,说道,这是契诃夫;最后,博纳科夫一一把窗帘扯开,让阳光洒满整个教室。他望向窗外的太阳,动情地说道:’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教室里鸦鹊无声,所有的人都被吸引了!”</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朗诵更是精彩,把听众全部拉入娜塔莎的挣扎矛盾中去,师生被娜塔莎的单纯热情感动,为娜塔莎的冲动失去理智而着急,我们仿佛是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对人物的命运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 从此处可以看出,小说教学,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是多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 李洋老师执教的是《炮兽》,李老师高屋建瓴,以电影艺术导入新课,找到电影画面与小说的衔接之处:场景。此课属于鉴赏课,既赏析了雨果的“血色浪漫”,又赏析了“美丑对照原则”。难弄可贵的是,李老师驾驭长文 ,游刃有余。长文短教,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p> <p class="ql-block"> 耿文琦老师在讲授《论语十二章》。此课探究孔子的人生智慧及现代意义,联系现实谈感受写感悟,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文言文教学</p> <p class="ql-block">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文言文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学的活动为焦点”去考虑让学生能学得好,让学生在“文言”的基础上获得对“文章”“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达到对文化的反思与传承。高一备课组五位教师同课异构《烛之武退秦师》,他们有一双“慧眼”,抓住关键词语,解读出文本中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见解。他们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对文本的“紧要处”细细把玩,可谓“平中见奇,朴中见色”。</p> <p class="ql-block"> 马晓勇老师采用引导点拨的方式,注重朗读默读听读相结合的阅读途径,围绕“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的故事情节提出问题,重点探究烛之武的“攻心术”。条分缕析,逐个击破 。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郑月辉老师则紧紧抓住“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初步印象—具体形象— 通过语言艺术看烛之武,从中得出“小人物—大格局”的内涵。整堂课有重点,有线索,有起伏。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注重文言、文化的传递。学生分角色朗读,有声有色,入耳入心。</p> <p class="ql-block"> 李晓红老师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分析人物形象,二是体会对话艺术。课堂节奏紧凑,目标明确,洋溢着激情。</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一直追求潘新和教授在“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中提到的“从人是什么”的高度看待“语文是什么”,注重对“人”的培养。本节课李老师由对话艺术引入了“唤醒价值”的概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由古及今,学有所用!</p> <p class="ql-block"> 孟祥萍老师则先介绍文化常识、补充历史背景,抓住题目,巧设思辨:“烛之武________退秦师”,分析烛之武之“智”体现在哪里。继而抛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说说烛之武每句话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以便让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此课设计层层递进,容量很大,教师知识储备丰富,讲课娓娓道来,一节课太短,让人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孙晓丽老师则注重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别开生面的小组PK,适时穿插历史故事、地理形势,随时提问学生预习的疑问之处 ,这些都是孙老师课堂艺术闪闪发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孙老师的课堂导读法源自钱梦龙先生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由此,我们可知,孙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 鲁迅说:“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岁月不居,光阴如箭,愿做一个生活的拾荒者,拾取我们课堂最纯朴的语言、最良善的存在,让瞬间成为永恒!</p><p class="ql-block"> 多么喜欢陆游的那一句歌咏梅花的诗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我生命中的那些远方啊,我追逐着你们,可是,有许多时候,我只能匍匐着手掌向我的远方——我的语文。你就是我生命中那一树树梅花,雪中绽放,山凹飘香!</p><p class="ql-block">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那一树树梅花酿就了春色,造就了流年。那些名家大师对语文的痴迷和奋斗点燃多少平凡教师的教育梦想!于漪老师的那首“岁月如歌”,史建筑老师的“小石头”笔记,程翔老师的那一篇《银杏叶正黄》,董一菲老师的“自由呼吸的课堂”······流金的岁月啊,这些生命中的梅花依然在雪中傲放,每一朵都化作我生命中的大陆和海洋。当我倦怠的时候,张开双臂,仰卧在大陆上,任由梅花的香气熏染着我疲倦的灵魂,我在这里安放自己;当我压抑的时候,乘一叶扁舟,荡弋在广阔的大海里,繁星点点,羽化飞仙,我在那里放飞梦想。</p><p class="ql-block"> 记录感恩,记录我们自己!感谢我的同伴们,感谢我的学生们,感谢我挚爱的语文!</p> <p class="ql-block">牛云欣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听课</p> <p class="ql-block">王臣副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听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