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固关长城印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月,对于山西北部来说谈不上阳春三月,只能说还是春寒料峭,寒意依然,山野大地还在一派枯萎中缓慢孕育着春天。作为一名山西人早就对晋北及太行边关长城向往已久,疫情三年未能成行,今年得以放开等不及春暖花开就急切出行,走个短程看看长城边塞去…</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便是边关重镇——雁门关,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紧贴黄河;北临大同盆地漠北腹地直至阴山脚下;南下晋中盆地、晋南盆地可长驱直入中原。</p><p class="ql-block"> 自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始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并设关隘戍守。…</p><p class="ql-block"> 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直出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昭君出塞于此。杨家将忠勇卫戍流尽最后一滴血。纵观历史,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大小战争2000多次,古时就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可见雁门关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平型关。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太行山沿线上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脚下,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成为河北平原西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而过,东连河北紫荆关,西接山西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p><p class="ql-block"> 而平型关真正出名的还是80多年前的1937年9月,在此爆发震惊中外的八路军围歼日本鬼子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 </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娘子关。娘子关原名“苇泽关”最早为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阳公主所筑,被称为娘子关。</p><p class="ql-block"> 娘子关在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是晋冀的咽喉要地,是长城的著名关隘,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关城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保,似为检阅兵士和了望敌情之用。南门危楼高耸,气宇轩昂,坚厚固实,青石筑砌。城门上“宿将楼”巍然屹立,相传为平阳公主聚将御敌之所。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字,展示了娘子关的重要性。关城东南侧长城依绵山蜿蜒,巍峨挺拔。城西有桃河水环绕,终年不息。险山、河谷、长城为晋冀间筑起一道天然屏障。</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有联曰:“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充分描绘出这座古关名隘的独特风貌和秀丽天成的优美景物。</p><p class="ql-block"> 如今,它已成为人们凭吊古代征战的文物和观光胜地。娘子关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迹,其街道、民宅仍保留唐代遗风,居民也多为明清时的“军户”后裔。走在这古街巷内,遥想当年金戈铁马,仍有一种回到古代战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固 关》</p><p class="ql-block"> 第四站——固关。固关长城位于太行山山西平定县新关村,距河北交界处只有2公里,是山西的东大门,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是内长城重要的关隘。固关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现存唯一可考石砌内长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称之“有小八达岭之风韵”。</p><p class="ql-block"> 据罗哲文教授考证,固关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山国长城,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是我国唯一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石砌长城,从始到今,古长城已经经历了2392年的风雨沧桑和战争洗礼。后复修于明代万历年,在复修固关长城的同时在此设城,城内建有三座衙门,俗称为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大衙门有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庄懿王”坐镇指挥;二衙门设在后街,“把总”负责办理军事公务;三衙门设在固关关口附近,为“守备”负责把守,征收关税。</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固关是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地形险要,位居要冲,扼晋冀咽喉,为先秦九塞,是井陉西出之门、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保护北京的要冲之一。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同为明清京西的四大名关,号称“京畿藩屏”。</p><p class="ql-block"> 固关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出入此处者甚多。如秦王翦伐赵、秦始皇尸归咸阳,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李自成攻关未果败退,康熙皇帝西巡都经过这里。韩愈、司马光、韩琦、于成龙、孔尚任等也在这里留下诗篇佳作。</p> <p class="ql-block"> 一周之内走过了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固关。四关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就战略位置和历史地理上的重要性而言雁门关绝对当仁不让,因为它是漠北匈奴南下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更是明清京师外三关的首重之地。就从历史上在这里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战争数量就可见一斑。不过就目前现存遗迹而论我认为最为精华还数固关长城,无论是它的历史、内涵、险要程度,特别是关城的精巧设计都略胜一筹,特别是固关历史遗存能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的确令人震惊和赞叹。</p><p class="ql-block"> 因为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兴建了居险而守的战略防御工事——长城关隘。无论是统领燕云十六州的赵国,还是统一天下的秦国,北方阴山漠北永远是不安定因素,匈奴,辽,金等游牧民族彪悍的扩张使的北纬40度以下的农耕民族倍受侵扰掠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侵,在秦、燕、赵三国所筑长城基础上,历时九年,筑成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东至辽东长达万里的城防。这个时期的山西特别是雁北地区在秦长城燕山、阴山及大青山和狼山一线长城的庇佑下无忧无虑的生活着。但随着后期战乱和朝代的更迭北部秦长城也逐渐衰败没落,在阴山东段一线有了突破口,此时的山西北部晋北首当其冲受到游牧民族侵扰。我们可以看看山西北部的地形图就可以一目了然,东边是燕山山脉及太行山;西边是黄河天险;而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北延山形地貌破碎,有很多缺口几乎无险可守的。所以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山西的长城防御工事进行了全面兴建,包括对二道防线的偏关、宁武、雁门一线的长城进行了强化。特别是在明王朝定都北京后山西的内外长城更是作为拱卫京师的重要蕃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山西长城在中国长城历史中占有着最为华彩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