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母亲

也驰

<p class="ql-block">  十五年前的12月13日这天,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回想起那天早上,母亲躺在床上和我说想吃地瓜,我急忙地就赶着去超市买完往回跑时,心里就有了一种不祥之兆。</p><p class="ql-block">母亲不爱吃东西有些日子了,经常昏昏沉沉地睡着。待我跑进屋趴在母亲耳边喊,母亲就是不睁眼睛。救护车来了,拉走了母亲。经过医生和护士的全力抢救,但母亲始终没有醒来,最终还是走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世时,母亲就已经生病了,疾病折磨了她十几年。对于母亲生命的尽头,虽然我们心里早有准备,但是真正到来时,不舍与留恋,遗憾悲痛,难以言表……母亲在时,我们回家扑奔母亲,母亲没了,家没了,心中失去了根,空空荡荡的无处安放。</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是一名优秀教师,工作辛苦而繁重。记忆中那时的母亲,整天有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夲。母亲教书,认真踏实,长年带毕业班,经常做公开教学。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母亲要在学校大礼堂里做公开课,讲“邱少云”这篇课文。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母亲精心地设计教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邱少云从隐藏潜伏到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母亲带着感情反复练习朗读这篇课文,在家里让我们听她读,倾听我们的感受。随着段落的深入,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邱少云为了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在烈火燃烧身体的煎熬中,趴在那里纹丝不动,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那次的公开教学课非常成功!母亲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和各学校来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们为母亲骄傲。</p> <p class="ql-block">  母亲教了一辈子书,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晚年时,有许多学生来看她,其中有当年学习好的学生,也有学习差的学生,但是他们都感恩母亲当年对他们的帮助。因为母亲觉得好学生自律性强,不定框框,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多干涉。对那些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从来不打击,总是坐在一起找差的原因,告诉他们要相信 自己不差,不和优秀生比,要和自己比,按照自己心中制定的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去努力,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是你的胜利。母亲总是说,她要让全班学生无一人掉队,全部合格毕业走出校门。</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班级里家庭困难的学生格外关心。她在五十年代时教过的一个班级里,发现一名 男生,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不参加。穿戴不讲究,头发长了也不剪,性格内向不爱吱声,当时引起了母亲的注意。一天早上,母亲告诉我们晚上让父亲做饭给我们吃,她要去“家庭访问”回来晚。</p><p class="ql-block"> 后来母亲了解到这个男孩的家庭非常困难,孩子多,父亲去逝了,母亲有精神病,家里全靠姐姐支撑。从那以后母亲就有意识地多接触他,找他谈心,给他买学习用品,定期领他去理发,学校组织看电影给他买电影票,郊外野游给他带吃的。领他来家里吃饭,让我们叫他哥哥,如同家人 一样。后来他毕业了,母亲还一直资助他的学习生活。…他很争气,考取了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医生。</p><p class="ql-block"> 他和母亲多年保持着联系,结婚生子,喜怒哀乐,都向母亲述说,这种少有的师生之情,其实早已变成了浓浓亲情。</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从来不跟我们刻板地讲大道理,总是用她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母亲她待人真诚,学校老师爱人去逝了,独自一人领两个孩子生活辛苦不容易。我看着母亲就隔三差五地做可口的饭菜,用饭盒装着带给她的孩子吃。</p><p class="ql-block"> 院里邻居信赖母亲,大事小情都来找母亲商量。有人遇到困难时,我看着母亲总是张张罗罗跑前跑后地帮忙解决。大家都夸母亲会做饭菜,父亲好客朋友多,经常有客人来家里吃饭,母亲不管手头多拮据,总是想法要弄些小菜来款待。母亲是个永远都不知疲劳的人,工作再忙再累,也不忘把家里的生活上上下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母亲始终用她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 小学时,我曾经获得过市少儿小球类运动会,乒乓球单打比赛冠军。得一漂亮木制上漆精致花纹奖杯。当我兴高采烈地把奖杯抱回了家,摆在柜子上时,母亲用平静的语气问我:“没有老师的指导,告诉你发什么球,用什么方法战胜对手,你能赢啊?如果没有队友经常陪你练习,你能赢啊?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你抓住了机会,临场发挥的好,才得了这个冠军,这是集体的功劳,你说这个奖杯应该放哪儿”?母亲问得我哑口无言。尽管我不舍得,但想想母亲说得有道理,最后决定把奖杯送回了学校,放在学校历届学生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杯的玻璃柜里。</p><p class="ql-block"> 母亲对我的爱就如自然流淌着的涓涓细流,简单而不求回报。至今难忘的一件事情,一九六八年知青上山下乡,我来到北安长水河农场。当邮递员第一次拿着一打信件来到我们连队时,同学们蜂拥而至,团团围住,急切地听他念着收信人的名字。可念到最后也没听到我的名字时,看着拿到信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读着家书,站在那里,我充满了失落,心里埋怨母亲把我忘了。但没想到两天后母亲的信是由她的一个学生,别的分场的知青同学转交给我了,还有一瓶葡萄干。我欣喜若狂,躲在一旁,流泪读着母亲的信。她在信里,面面俱到地叮嘱我注意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母亲对我的挂念和对我年令不大,初出家门,涉世不深的担忧……我知道错怪母亲了,母亲怎么会忘记我呢。</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我的心中就同朋友一样如影随行。她是我的主心骨,每当工作和生活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我总要第一时间就跑回家去向母亲倾诉。她总是能画龙点睛般准确地抓住我的心结和情绪,循循善诱地开导。…如沐春风般地吹跑我心中的阴霾和浮云,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为人正派,心胸坦荡。文革中学校的一位领导被隔离反省了,一夜之间,当批判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时,母亲她没有落井下石,当别人怕的躲避还来不及时,她却甘愿冒着风险去给她送鸭蛋。母亲和我们说:“我了解她是好人,她不反党”。告诉我们,遇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明辩是非,不能随波逐流。我总是在想,在文革中像母亲这样勇敢的人可能还有很多,但她在我的心目中,是我最敬佩的人,她就是我最好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母亲天性乐观,到处播洒爱心的种子,却又不张扬。</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母亲曾随父亲走“五七道路”去农村插队落户。(后落实政策返城)那时家里的情况:父母插队,姐姐和我是知青,她去兵团,我去农场,弟弟年龄小,正读小学三年级,独自留在家里。</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从农场请假去看父母,背着的包里装了许多吃的,当时生产队安排父母住在一个叫“齐老二”的农民家里。进屋后,我一放下包袱马上就围上来一群孩子瞅这个包。母亲赶紧打开了,给孩子们拿水菓吃,孩子们根本就不认识菠萝,也不知道怎么吃,母亲忙着给他们削皮切着吃。我坐在那里,看着父母住的屋,就是齐老二家放杂粮和工具的里间屋,腾出一铺炕让父母住,他们家住在外间。地上趴着狗,猫上蹿下跳,小鸡来回遛达,炕上还有一个大纸箱,里面装着刚孵化出的小鸡雏吱吱叫着,我顿时心情低落,小声嘀咕问母亲?这屋环境这么差,怎么住呀?!母亲不吱声,又从包里拿出两盒我带给他们吃的鱼罐头,招呼父亲领我去“五保户”家串个门。</p><p class="ql-block"> 我跟着父亲走,离老远就看见一个泥草房,到跟前一看门框窗框松松垮垮,经过长期风吹日晒已看不出原色。一进门就看见矮小的柴火灶,上面的锅里是吃剩下的糊糊,灶旁边杂乱堆着树枝和秸秆,一口粗瓷水缸,屋里只有几件简单家什炊具,炕上铺着席子,坐着两个老人。父亲看样和他们挺熟,亲切地和他们打着招呼,告诉他们我姑娘来慰问你们来了,听到这话我忙掏出罐头。打量这个家徒四壁,破旧不堪的房屋,就像是电影里演的旧社会穷人家一模一样。…回来后看到我的包,带去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不知母亲又给谁家送去了。后来我问母亲,五保户不是归生产队管吗,怎么还这么困难?母亲说,农村人的现实生活实际上很贫困,村里各户人家地少孩子多,生活都不富裕,生产队也没钱,所以也帮不了多少。我亲眼见到了农村人的真实生活水平,和他们比较,城里人的生活太幸福了。临走时,母亲嘱咐我再来时要带的东西,特别强调别忘了带菠萝。从此我不再抱怨了。父母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平时对我们也没有那些口号式的教育,他们做的也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是确能用这些平凡的小事一点一滴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p> <p class="ql-block">  母亲六十二岁那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了。(因为学校一直返聘她)我们原以为她可以回家彻底休息了,没想到她接着又返聘回学校上课。同时受“老干部协会”和“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委托,还要抽时间去外校辅导作文课。</p><p class="ql-block"> 那时额外上课根本没什么报酬,母亲每天早上走时包里装着水杯和面包或饼干,晚上回家时拎回来一三角兜的作文本批改。看着母亲疲惫的身影,每天干着这些超负荷的工作,我们都劝她不要干了!可母亲不觉辛苦反而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最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天我在单位上班,突然接到家人电话说母亲住院了,我请假骑车急忙赶到了医院,见到了母亲,埋怨她岁数大了还挣命不听我们的话,母亲平静无奈的地说:“我就一教书匠能干啥呀”。</p> <p class="ql-block">  母亲出院回家后,我们悄悄地没有告诉她,谢绝了一切邀请她上课的事宜,让她安心养病。但是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又开始辅导外孙、外孙女学习,看着母亲趴在桌子上的背影,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小时背诵乘法“小九九”,背不熟时母亲就让我站着背的情景……那时需要背会的知识,不论语文还是数学等其它学科,母亲都让我们站着背,她说站着背比坐着背记得更快。</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病情逐渐地发展着,…她刚强地与疾病作着斗争,但最后还是被疾病折磨得已无力抗争。她像孩子一样听我们的话,把我们当成她的主心骨。我们姐弟三人十几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病中的母亲,我们翻阅查找医学资料,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生命的尽头来得慢些,让母亲的生活尽量过得舒服而少遭些罪。但是最终也没能拦住母亲逝去的脚步。我们获得了母亲学校领导及教师朋友们的好口碑,都说我们是教师孩子中最孝顺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她在我心里的好说也说不完。对母亲的思念在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我的心里话再也没地方诉说,受了委屈再也感受不到母亲给我的慰藉,再也听不到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了,留下了太多的遗憾,遗憾母亲的病是世界上至今没有攻破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十几年来,我一直坚持关注着这方面的医学报导,来反省当时在哪些地方对母亲照顾的不周。我们遗憾母亲没有看到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新面貌。遗憾母亲没有机会游览祖国的壮美山河。遗憾母亲没能看到我们姐弟三人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母亲给了我生命,我的长大成人是母亲的亲勤培育。母亲的严以律己,修身做人,母亲的博爱一生一直影响着我,使我也成为了母亲那样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富有爱心的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巳经整整十五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时传出的娓娓动听的声音,仍然萦绕在我的耳边。母亲没走,她一直活在我的心中。母亲的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教师职业形象,永远留在了我永生难忘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 文中插图作者一一李宝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