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做青团——龙实验雏鹰中队三月校外实践活动记

生如夏花

<p class="ql-block">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p><p class="ql-block">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p><p class="ql-block">这首《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因着这首诗,人们记住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一千年过去了,寒食几乎被大家遗忘了。</p><p class="ql-block">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在古时,寒食节是重要的节日,是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老祖宗,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p> <p class="ql-block">捣青草为汁,和粉做团,色如碧玉”,青团的青是怎么来的,青团的颜值有多高,清朝老饕袁枚,很早就在《随园食单》里给出了答案。</p><p class="ql-block">与今人一样,清朝人也乐意为这种食物买单,“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p><p class="ql-block">青团虽有“清明团子”、“清明粿”之名,但最初的时候,清明只是廿四节气中一个普通节气,与青团并无瓜葛。与青团有关系的,是一个叫做寒食节的节日。</p><p class="ql-block">寒食节大约在清明前一两日,古时每年此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改火”仪式,简单来讲,即在寒食节前,将“旧火”熄灭,清明时再点燃“新火”,新旧交替之间,有几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团就这样出现了。时至今日,它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一代人眼中的“春日灵魂美食”。</p><p class="ql-block">当春回大地、临近清明时,南方地区的人们,便摘来新长的艾草或鼠麴(qū)草等,捣汁加入糯米粉做皮,依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馅,做成不同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青团。那么,到底哪里的青团最好吃?</p><p class="ql-block">艾粑,是广西版的青团。每年清明前后,山间田头艾草茂盛,采回家放入锅中加碱煮得青黝黝的,捞出后在凉水中泡12个小时,去其苦味。浸泡过后,挤去水分剁碎,放入锅中炒一炒提香,再和糯米粉、白糖和成面团,包入芝麻或花生馅后揉制成圆球形再略微压扁,放在柚子叶、芭蕉叶上蒸熟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煮艾草,是制作艾粑的一个关键步骤,煮的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长则太过,短则不够,煮到艾草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断掉才算合格。而且,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盖锅盖,否则艾草会发黄,做出来的可能是“黄绿团”而不是青团了。</p><p class="ql-block">艾粄,是广东版的青团。粄,是客家话里对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客家人原是古时中原地区的汉人,他们较好地保持了古老的习俗,在清明节前后,会做多种粄,名之“清明粄”,艾粄只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艾粄之外,还有用鼠麴草做的田艾粄、苎麻叶子制作的苎叶粄。客家人做粄,一般会将其压为扁形,口味以甜为主。</p><p class="ql-block">不同的称呼之下,口味和做法也产生了差异,甜的、咸的;蒸的、炸的……值得一提的是,青团在福建福州,还有菠萝稞、棉菜馍糍之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伴着春风花草香,龙实验“雏鹰小队”的二十名队员相聚一起,玩起了“巧手做青团”的劳动实践活动。来了一次“糕点烹饪师”的角色体验。</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始前,家委会的阿姨组织同学们进行热身游戏。</p> <p class="ql-block">一切准备就绪,大家迫不及待的投入“工作”中。劳动实践分为两部分,先是自制纸杯蛋糕🧁,再然后是手搓青团。看看,每一个小厨师都在全情投入,娴熟的手法让人不得不猜想他们是否在家“勤学苦练”过。</p> <p class="ql-block">当遇到问题时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喊“妈妈!”于是,妈妈后备军赶忙支援。</p> <p class="ql-block">在给🧁裱花的时候,同学们的艺术灵感被激发了,大家都把想象力挥洒在自己的作品中,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大写意,也有小清新。来看看大家的作品吧!怎么样,有你喜欢的吗?“长耳兔🐰”和“富士山🗻”你知道出自谁手吗?看这品相就知道味道一定不错👍同学们做好后第一时间把最满意的作品送给自己的妈妈👩,这甜味真甜到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集体活动中,每一个小伙伴们都笑的那么开心,那无拘无束的笑容是童年最靓丽的风景。也将是孩子们最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青团承载的是游子对家乡味道的思念,也是四季变化在生活中的映射。青团始终与春天、清明联系在一起,也为吃货们保留了一份古老的美味。这次劳动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制作青团,品尝美味,亲身感受了当下这盎然的春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