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口’还是“壑口”—记花口村

乡村思语

<p class="ql-block">  据清朝光绪八年(1882)增修的,古《凤台县续志》记载清朝时期土河里有“‘壑口村’,距城八十五里”,但现今却找不到这个‘壑口村’是哪一个村庄。</p> 在民国时期的《山西晋城县新地图》中的晋城第三区内,西凰头南有‘壑口村’在现在的花口自然村,因此开始知晓‘花口村’即为当时的‘壑口村’落。 原来壑口就是现在的西黄头村口,也就是西凰头村的凤凰山于南谷堆之间,两山连接处的低凹而狭窄处,这里历史上是古泽州有名的古清化二大道必经之地,可能因山形,又在古道上,因而称为:壑口。<br>  从中可看出应是现有‘壑口’而后有‘花口村’,而‘花口村’在‘壑口’下边。据1984年出版的《山西省晋城县地名录》一书中记录“花口地处山区,在县城37公里。村位于山壑口,命名壑口,串写为花口,有耕地80亩,1户,5人。”<br> 据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有李嘎编著的《古道悠悠: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城交通与沿线聚落》记载:依靠民国1924年山西自治筹备处编写的《山西各村户口调查表》之“晋城县”部分,记载花口有106人。 而同时期西凰头总人口只为178人,只有一个院落的花口村却比几十个院落的西凰头人还多;还有古《凤台县续志》里记载:‘西凰头离城六十里,壑口离城八十五里’,这个距离记载实在有些离谱,我们不得不对古时的记录产生怀疑。<br>  ‘壑口’现也叫花口,其北边靠西凰头的叫‘花里’,南边叫‘花外’,后国道开通后,哪里慢慢叫西凰头村口了。<br> 1958年3月,花口村属土河超美人民公社西黄头管理区五个自然村之一。1963花口村与洪水合并为洪水大队。 1971年土河公社在花口建花口林场,职工14名。总营面积6804亩,其中柞树、石榆为主的天然林1381亩,以刺槐、油松为主的人工林1375.3亩,宜林3159亩。<br>  1975年土河公社在花口村,也就是凤凰山下的深山困始建花口煤窑,以及硫磺窑。<br>  80年代花口村人员大都迁徙洪水村,今日该村已经不在有人员居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