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寒料峭,按丽江习俗,到一位亲人离世的同事家里小坐一会。在院中火盆边上正与同事聊聊最近的思虑,不期而遇的堂哥陪着堂嫂离开,从背后摸摸我的头,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摸摸头——堂兄这不经意的动作让我刹时想起小时与兄弟姐妹们相处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近半百,突然被堂兄摸摸头,这一动作让记忆的闸门卷起来了,与之相似的一系列场景涌入脑海:兄弟姐妹间,以及和不同年轻人在支教相见时的握手微笑,离开时的轻轻拥抱的鼓励;记忆中曾有两三位多年不见的大学时代的男同学在教研途中相遇,走来拍拍我的肩,虽然同窗多年没讲过几句话的我们笑笑,依旧没有多少话语,但内心的平和温暖像感受到照进屋里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多次和学生谈人际交往的礼仪知识:对小孩,摸头是表达关爱,但不能轻易去摸别人的头,特别在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人们通常会期待有高僧摸头,换成常人,如果关系不是很好,摸头是不礼貌的;对年轻人,拍拍肩,是给对方鼓励与信任;握手是表达成人间的一份友好,不同场合有不同意味,男生最好不要主动握女生的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多次告诉同学们,在现实的交往中,人们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以及语气腔调会比话语本身更多地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摸头杀让我突悟:无论是语言,还是体态动作,都只是我们在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时的方式,都只是人与人相处时的“皮相”,能真正让我们沟通得明晰、温暖、笃定、安心的是这些方式背后传递出的给对方的那份没有杂质的真实的信任感与认可——那是我们交往的“骨相”,人们说美人在骨不在皮,人类对美往往是没有抵抗力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最美的事物总会引发我们最深刻的反映与情感,所以当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源自生命深处的如婴儿般自然真实赤诚的信任时,还有什么沟通往能美过它呢?能比它更能打动我们内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美、真、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勋曾说现代人的焦虑在于活得像贝壳,不敢打开自己的内心,做真正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课堂上,我谈柳下惠,谈他在一定意义上是人间清醒,谈我们要有更多的理性来思辨,善良的人要有更多更好的能力与认知;不要轻易给他人做评价,不要认同人善被人欺,因为那是善的人不愿降低修养,而非他们不懂、不明白,更不应成为欺的理由;不要因为有恶的存在就看不到善的价值,我们说善,克服自身的种种不足向善,相信善,是因为人心有光,互相照亮,才能看到尘世和灵魂人性的本真中最有价值的事物,才能勇于做自己,给彼此和社会更多前行的力量,信任彼此,信任我们有源自生命深处、人性本真的善,这样的生活与环境也才能更好更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摸摸头,握握手,拍拍肩,或就那么微微一笑,只要饱含了生命中最真实的向善向美带来的彼此间的信任,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下的最好,看到未来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