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扎实、朴实、厚实的语文课 ——由一节公开课所想到的

赵晓艳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听了一节“践履新课标,创意教古文”专题研修活动中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这篇小古文。在这节课例中,老师身着古装,化身周夫子穿越到晋代,与书童悠悠一起带领大家去学习,并把穿着古装进课堂作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针对老师的质疑:古装进课堂是否太夸张了?执教团队介绍说,在二十多次的试教中,发现老师身穿古装扮夫子,把学生带入故事情景中,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趣味和动力。对于此种看法,我实乃完全苟同。</p><p class="ql-block"> 老师身着古装,确实让孩子们眼前一亮,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心理,但偶尔为止,可以,却成不了课堂的常规化。我们知道语文本来就是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此种具有榜样引领的课例展示中,拿此作为特色,作为最大的创意,就不太恰当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呈现的一些课例,特别是执教于1986年的《草》,那时候连课件也没有,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于老师就把一节课上成了一个经典,时隔三十多年,读来让人依然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叶澜教授曾说:“一节好课应该是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应该实实在在,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一节公开课是要给其他教师做示范,要推广新经验,传导新方法的,起到引领和启发的作用,具有很强的观摩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所以这样的课例更需要具有“平实”的教学风格。“平实”是指课堂教学在组织和流程上都是朴实的、纯粹的、真实的和自然的,不应该掺杂破坏自然教学形态的东西。“平实”也可以理解为在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完美无瑕,有逻辑、有灵魂、有吸引力。虽刻意设计,但又浑然天成,处处展示着授课教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艺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吧!</p><p class="ql-block"> 不在外在形式上过于追求“新、奇、特”,扎扎实实教语文,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在研读课标、教材、学生方面多下点功夫,上一节扎实、朴实、厚实的语文课岂不更好?</p>

课例

课堂

一节

古装

平实

老师

教学

学生

公开课

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