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津沽曲苑话今昔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天津 卞显光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衡水湖畔的小镇来到天津,转眼已近过去了43年。这些年,给我影响最深的,也是激励我不断奋进的是天津的曲艺。</p> <p class="ql-block">记得刚到天津不久,与几个同伴到中山公园游玩。忽见一群人围着观看,有的人爬到树上,里三层外三层。这是看什么呢?出于好奇,自己也挤了进去。哦,原来是两个年轻人在“耍贫嘴”,干嘛这么多人观看?(后来,才知道那叫“落地”)。那个年代相声还是以歌颂型为主,收音机、剧场里演出也大都是《友谊颂》《废品翻身记》《挖宝》等作品。从来没听说过什么《报菜名》《蛤蟆鼓》《八扇屏》《同仁堂》,围观的群众不时传来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我才知道相声可以这样说,但那时只是限于在公园里“练练活”而已。随着文艺战线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天津这片肥沃的曲艺黑土瞬间枝叶繁茂,鱼龙穿梭,百戏纷呈。每逢春节前夕单位都邀请市、区曲艺团来单位礼堂专场演出,天津地域特色的相声、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广受职工欢迎。受天津区域文化的影响,职工文艺宣传队亦如雨后春笋,职工文艺人才相继走向舞台,崭露头角,那个时期天津涌现出了许多职工曲艺人才,以董湘昆、刘德印为代表的文艺骨干,活跃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耳濡目染渐渐成了“曲艺迷”。闲暇时,还能跟着买来的磁带学唱几口,“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p><p class="ql-block"> “说天津快板,要有个天津味……。”</p><p class="ql-block"> “丑末寅出,日转扶桑。我猛抬头……。”嘿!幸亏“抬头”,差点儿撞到路边的大柳树上。</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曲艺一直伴随着我工作、生活的左右,学唱鼓曲成了我日常的调节阀和推动器。从最初的听半导体、买票看演出,到如今的遛公园、进茶馆、看电视上播的曲艺专场,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天津曲艺,离不开自己喜爱的天津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中青年曲艺演员。每逢乘长途汽车、列车、高铁到外地出差,或回老家探亲,一听说我刚从天津来,人们总会问起天津曲艺界的名人趣事,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老一辈的马三立、“小蘑菇”、“小彩舞”、常宝霆、白全福、郭荣起、苏文茂、高英培、范振钰、魏文亮、孟祥光、李伯祥、杜国芝、李润杰、王毓宝、史文秀、杨少华。新生代的马志明、张志宽、冯巩、郭德纲、籍薇、王喆、刘俊杰、李少杰。年青一代王莉、张楷、冯欣蕊、夏炎、刘迎、马六甲、常远等等,早已经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走红人物。从骆玉笙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到冯巩吉他弹唱“狗不理包子”:从李润杰的《劫行车》,到李少杰的现代快板剧《长征》。一代代曲艺人,手牵着手,肩并着肩,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今天的专业院校和日校少年兴趣班,无一不是曲艺老艺人的辛勤付出!细想起来,其实天津曲艺艺术之所以在津沽大地勃勃生机,享誉全国,甚至唱响国外华人居住区,并广为百姓大众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根基深、参与广、讲传承、出新作、摆擂台、促发展、广发杨,使这门古老的文化艺术门类根深错杂、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成为天津特有的曲艺文化名片。天津群众文化馆的广大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深入挖掘曲艺曲种,发现和整理曲艺音响和文字资料,采取多种形式,激活植根于民间的曲艺奇葩,给予精心培植和养护,使之进一步得到扩展延伸,极大地丰富了天津市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活跃了津门曲艺,成为国内独有的曲艺百花绽放的新格局。</p> <p class="ql-block">如今,天津拥有北方曲艺专业院校(1982年是北方曲艺学校,后升格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有专业老师和老艺术家亲自授课,学子一茬又一茬,遍布全国各地文艺团体和小剧场。曲艺人才犹如春天的播种,十年的浇灌修剪打理,还愁那十月金秋的收获嘛!天津电视台广受欢迎的《鱼龙百戏》栏目,从1994年8月创办,每周一期,以“寻百师、推人才、品经典、出新作”为宗旨,以主题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见长,不断推陈出新,育新苗,出新品,荣获全国电视文艺的“星光奖”,成为我市的“十佳栏目”,广为曲艺观众所追捧。最近,又搭台设擂“王牌擂中擂”,鼓励历届获奖人上台再摆擂,不断出新作。《鱼龙百戏》已经成为专业院校学生和曲艺爱好者学习交流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广受瞩目的“京东大鼓艺术节”,已经连续在宝坻举办了六届,国内知名曲艺专家和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新人,纷纷登场献艺,少年儿童文艺人才积极参与,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天津“戏曲进校园”“春雨计划”,使传统曲艺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恰似那雨后春笋,新人不断涌现。天津的曲艺连续十二届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天津的曲艺工作者和优秀作品多次登榜。天津的相声、天津时调、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等均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为世人关注。南开大学京东大鼓体验实习基地,吸引众多大学生曲艺爱好者参与,带动了大学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p> <p class="ql-block">天津曲艺不仅演员众多,优秀作品年年叫座,创作人才也是层出不穷。老一辈的马三立、苏文茂、何迟、王铭录等,高产作家冯巩、刘俊杰。青年才秀冯阳、许健、王迎等,都是既能写又能演的高手,创作人才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 一位部队的征兵首长曾经讲过,“我们就喜欢带天津的娃,这些孩子说话幽默、口齿清晰、反应敏捷,热情周到,善于沟通,个个都是说唱的高手,在部队连队里简直就是一个‘活宝’呀!”曲艺,是渗透到天津人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是天津文化所富有的根基。平常,人们走进天津小胡同、花园小区和旅游景点,无不为耳畔清脆的竹板声、清澈的三弦、优美的时调、韵味十足的京韵所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侧耳细听,默默哼唱,直到忘了回家的路,也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买碱面,还是买酱油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天津经济建设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天津人口袋越来越满了、海河水清了、天蓝了、郊野公园多了、街道美了,生活环境越来越清新优雅。尤其近十年,天津各个行业更是突飞猛进,外资和国家大项目看好天津发展前景,选址定项落地津门。引来各路人才空降海河两岸,各地精英大咖纷纷来天津买房定居,建厂创业,为天津未来发展抱团助力,一展身手。人们喜欢天津,不仅因为这里环境好,待遇高,吃的丰富,住的清幽、有广阔的发展潜质,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这么多曲艺演出场所。当夜幕降临,霓虹灯点亮天津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各个剧场争先亮相,“中华曲苑”、“名流茶馆”、“谦祥益”、“德云社”、“金乐相声茶馆”、“元升相声茶楼”、“天华景”等,竞相绽放,笑声不绝于耳。每逢周末,更是人头攒动,欢笑声应接不暇,这也是天津所独有的曲艺文化氛围。闲暇时,买几张优惠券,扶老携幼走进剧场,听几段传统相声、时调、京韵、京东,品咂着茉莉花茶,嗑着瓜子,吃着瓜果,岂不是美哉悠哉!</p> <p class="ql-block">天津曲艺犹如久负盛名的小站稻,晶莹剔透,香气宜人,是天津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天津这片热土的人们,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民生同行,不断用曲艺这种形式赞美新生活,歌颂新时代,弘扬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尤其近年,针对国内抗击疫情,广大曲艺工作者不负使命,编写赶排专题作品,涌现出了《相守相望》《携手同行》《决战病毒》《津门抗疫筑长城》等不同曲种的优秀作品,成为文艺战线一支强劲的轻骑兵。许多社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也不甘示弱,纷纷把防疫宣传词,编写成快板、歌曲,走进社区楼群,发到“抖音”和“朋友圈”,成为凝聚人心,抗击疫情,鼓舞士气的的精神食量,成为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佳话,“嚯,你嘞听听。咱天津人可真哏儿!”</p> <p class="ql-block">我久居天津,深深地爱着天津这个美丽的城市,也始终爱恋着天津曲艺。听曲艺,学唱曲艺虽然水平一般,但那份执着已经渗到骨子里,是它丰富了我的生活,充盈了我的创作,填补了我许多精神食粮,天津曲艺成为自己一生学习追求的航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卞显光,1960年10月24日生人,中共党员,汉语言专业,天津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天津工人报》《天津日报》《昆山日报》《天津文学》《民间传奇故事》《民间传奇》等报刊发表故事、散文、小说等数百篇。2014年曾获梁斌小说二等奖。2015年获得孙犁散文优秀奖。2019年获得天津市总工会天津市作协征文二等奖、网络小说征文二等奖等奖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卞壸读书会推荐阅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卞林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