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渴望尊重就是觉醒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程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2017年1月第1版,2023年1月印刷 )第163页《台阶》一课“问题探究”中在如何理解“父亲”的形象时有这样的表述:“父亲的形象代表了觉醒了的农民,他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温饱,而且在精神上,要求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对于这句话中“父亲的形象代表了觉醒了的农民”的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p><p class="ql-block"> 《教师教学用书》中这句话的核心逻辑是:因为“父亲”有精神上获得尊重和地位的要求,所以“父亲”是觉醒了的农民。但有渴望尊重的要求,就能表明他就是一个“觉醒了的农民”吗?</p><p class="ql-block">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求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的这五种需求是逐步上升的,每种需求都是在下几层级的需求全部满足了之后自然就会产生的。其中“尊重的需求”虽然在较高层级,它是前面三个需求满足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种需求的,而不是“觉醒了”才有“尊重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获得尊重和地位,是人的需求之一。只要是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得了到满足,不管什么人都会有这样需求。</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写阿Q与王胡捉虱子比赛的场景:“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阿Q翻检了良久,“只捉到三四个”。阿Q不平了,“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p><p class="ql-block"> 两个人比赛咬身上的虱子,还看谁咬得响,我们都觉得荒唐可笑。但我们若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看,阿Q和王胡其实都有通过“竞争”来获得尊重的需求。如果按照《教师教学用书》里的说法,他们两个都是“觉醒了”的。可阿Q、王胡都鲁迅笔下的“可怜虫”、“糊涂蛋”,是麻木不仁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再举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祝福》里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为例。祥林嫂认为自己确实是“伤风败俗”的,于是到庙里去“捐门槛”。祥林嫂为什么要去“捐门槛”呢?她是想获得像一般人一样的平等的参加祭祀的权利。她竭力去争取这个权利,也是想获得众人的尊重。难道祥林嫂“觉醒”了吗?</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人们渴望“显亲扬名”、“封妻荫子”,渴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渴望家庭以及家族,世世代代兴旺发达,长久不衰。这些传统的渴望,究其本质,都是“尊重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人的本性,是无需“觉醒”的。</p><p class="ql-block">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论说那些“失其本心”的人时,说他们希望“所识穷乏者得我”。“得我”就是“感激我”,实际上也是希望有人“尊重我”。连“失其本心”都有获得尊重的需求,说明这个需求是不分地位的高下、品德的优劣的,是人皆有之的。所以《台阶》中的“父亲”虽然有“尊重的需求”,但就不能说他是“觉醒了的农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台阶》中的“父亲”,虽然不甘人后、坚韧自强,但究其本质还是一个脱离不了土地的、有着小农意识的农民。他非但不“觉醒”,实际上还是愚昧的。他渴望得到尊重,但他所作所为,有时甚至是不“自重”的。比如,三百斤重的大石头,别人说只要他能硬背下去,就不要钱,他真的连背三块。别人的话里明显带有戏弄的成份,“父亲”却不顾尊严,真的背起石头就走。还有“父亲”专门去捡别人不要的残砖端瓦,这些怎么能让乡邻尊重呢?难怪“父亲”最终造好了带有九级台阶的新屋,高高的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乡亲们的招呼语还是那句“你吃了吗”,并没有“父亲”期望的啧啧称赞,更没有“你家地位真高”的恭维。“父亲”的大业完成了,依旧没有换来尊重,所“父亲”“不知所措”“很不自在”。</p><p class="ql-block"> “台阶”既是“父亲”的物质需要,也是他的精神追求。“父亲”渴望得到尊重,但他没有弄清楚,在农村,在他生活中环境中,被“尊重”是只有在物质基础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配拥有的。常言道“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父亲”的不觉醒,就是他错把“面子”当“里子”,天真的认为台阶高地位就高,殊不知在物质化的社会里,你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尊重的。</p><p class="ql-block"> 我这里不是说《台阶》中的“父亲”不值得尊重。他那不甘人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中国农民的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父亲的影子。“父亲”是旧时代的农民,但现实中像“父亲”的这种妄图通过表象来取得“面子”,从而取得认可、获得尊重的幼稚想法的人还很多。比如,有的人婚丧嫁娶讲排场;有的人宁可新屋里面空空如也要在外墙上大肆装修;有的人抽烟,人后抽着劣质的,人前一定要“黄鹤楼1916”。这些都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行为。他们如此这般,真的换来尊重了吗?这些行为还不够糊涂吗?</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了“造九级台阶”的“面子”,遭了多少罪!但终究是没有,也更本不可能换来“尊重”,“父亲”也够糊涂的了,怎么能说他是“觉醒了的农民”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