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娃娃家——琉璃寺镇中心幼儿园敬德分园小班娃娃家观察记录

赛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家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最美丽的地方,不管孩子的情绪有多么不稳定,不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到家,孩子们就会多一份温馨与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角色游戏又是幼儿喜欢并百玩不厌的游戏,而“娃娃家”又是小班幼儿适合玩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会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自然而然会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语言行为,将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在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中,也更应该注重游戏的观察,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span></p> 观察背景 <p class="ql-block">  小班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她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3岁的幼儿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较差,模仿是她们学习的动机,也是她们学习他人学习经验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而娃娃家活动是幼儿最熟悉的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给孩子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对于小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活动时间:2023年3月22日</p><p class="ql-block"> 活动地点:室内生活区娃娃家</p><p class="ql-block"> 观察对象:陈梦萱 李连昶 张子勋 </p><p class="ql-block"> 观察教师:张现盈</p><p class="ql-block"> 观察的目的:游戏中幼儿在角色中的意识及互动方面的表现和表达。</p> 观察实录 <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梦梦、子勋和连昶三个小朋友就积极的来到了娃娃家,它们分配好角色,连昶当“爸爸”,梦梦当“妈妈”,子勋是“宝宝”,就高兴的进入了游戏。</p> <p class="ql-block">  “爸爸”首先进入了厨房,就开始忙碌。他先开始“切”一些蔬菜水果,再放入锅里蹲在电磁炉上“煮一煮”。</p> <p class="ql-block">  连昶小朋友还记得要把电磁炉的开关打开。</p> <p class="ql-block">  一会还往锅里还加点水,做饭的样子简直是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  “妈妈”在给娃娃梳辫子。“子勋宝宝”在一边看着“妈妈”。</p><p class="ql-block"> 原来它们还有一个小宝宝,那子勋就是哥哥了。</p> <p class="ql-block">  “哥哥”也想给娃娃梳头发,“妈妈”就让他试了试。看这表情,子勋宝宝看着娃娃,不知道从哪下手啊。</p> <p class="ql-block">  “梦梦妈妈”说:“我弄吧,你去玩吧”。</p><p class="ql-block">“子勋宝宝”好像发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原来他发现他抱着的狗狗没穿衣服,于是他开始尝试给狗狗穿衣服。</p> <p class="ql-block">  经过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衣服终于穿好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爸爸”的饭做好了。已经从炉灶上端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开饭啦~</span></p> <p class="ql-block">  经过老师的帮助小妹妹的辫子也扎好了,“妈妈”和“子勋哥哥”开始认真的一起喂小妹妹吃饭。</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妈妈”和“爸爸”一起收拾厨房。</p> <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哥哥”看到被子没有叠起来,主动叠起了被子。</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只听“妈妈”说了句:“我收拾,你该上班了”。</p> <p class="ql-block">  “爸爸”离开厨房,穿鞋子准备离开。</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以为它们的游戏即将结束了,但后来我看了这一幕:“梦梦妈妈嘴里说着什么,手里还拍着娃娃”,原来她在给娃娃唱歌哄娃娃睡觉。我们一起看一看它们的精彩瞬间吧。</p> 行为分析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班的宝宝们将自己的生活搬进了游戏,今天我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俨然就是一位“爸爸妈妈”在游戏中能准确的区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能学着去照顾别人。</p><p class="ql-block">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游戏,从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有了与材料的互动性。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活动内容单一、情节零散且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探作材料,缺乏角色意识及语言交往。</p> 指导策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 这个阶段幼儿年龄小,容易将假想和实际相混淆,把一些娃娃家的造型逼真的玩具当作真的来进行游戏。在游戏评价中,老师可以提醒幼儿:玩具是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的,特别是一些仿真水果之类的,一定不能够放到嘴巴里,即不安全又不卫生。</p><p class="ql-block"> 2.活动前组织幼儿交流和讨论不同角色</p><p class="ql-block">的任务,使幼儿有一定的角色意识。</p><p class="ql-block"> 3.将活动中较好的行为表现拍照展示,</p><p class="ql-block">及时表扬,为后续的活动进行经验分享。</p><p class="ql-block"> 4.引导孩子观察父母的活动和周围生活</p><p class="ql-block">的环境,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游戏交往水</p><p class="ql-block">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娃娃家是一个充满了温暖,一个生活化的区域,里面投放的材料也应是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东西,我发现我们教学活动中的所涉及的一些生活性的东西添放到区域活动中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这比在课堂中反复练习来的更加的有用。所以以后我还会将更多生活化的东西搬进游戏,将游戏中好的东西进入课堂,让生活更游戏化,让游戏更生活化。</span></p> 自我反思 <p class="ql-block">  作为教师,要求我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幼儿期是“疑问期”,它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好问和好尝试,在这一时期,许多成人看来是视而不见的事物,却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对他们来说,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都是新鲜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我们多营造一个儿童的世界,你便多了一条通向心灵的途径,在与孩子嬉笑游戏时,当你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儿童越会对你油然而生亲切之感——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 供稿:小班幼儿</p><p class="ql-block"> 编辑:张现盈</p><p class="ql-block"> 审核:梁娟玲</p>

游戏

幼儿

娃娃

小班

孩子

角色

子勋

妈妈

活动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