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进一步加强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科学衔接,搭建互相了解、交流研讨的平台,探讨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小衔接的有效方法。2023年2月13日 在乔拉克铁热克镇学区领导罗予新书记的带领下,我园全体教师与萨尔阔布小学书记及老师对如何“开展有效幼小衔接”进行初次研讨。</p> 初次研讨环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书记说: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互相衔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做好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发展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做好幼小衔接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诉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王先凤书记说: 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活动,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p> 二次研讨环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3月20日乔拉克铁克镇萨尔阔布幼儿园教务办公室与萨尔阔布小学教研组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二次研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乔拉克铁克镇萨尔阔布幼儿园教务办公室与萨尔阔布小学教研组共同讨论了什么叫做同课异构;为什么幼儿园与小学要进行同科异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研讨交流,一致认为《认识图形》这节活动课作为同课异构课程,更加能直观的体现出两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构思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对教材的挖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都能体现出幼儿园与小学各自的特点。</p> 同课异构环节 小学认识图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3月24日幼儿园老师先听了小学李峰老师的课,李峰老师从认识平面图形开始,先复习了旧知识,然后进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从找出图形到书本中的图一图练习题,整节课中能看出来小学的孩子表现的很自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的及时鼓励,让孩子自信满满。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当孩子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孩子是开心的,是自信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鼓励声中,孩子们开开心心下课了。</p> 《认识图形宝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3月24日阿依古丽老师从导入部分开始,他的导入部分是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从他的故事开始时,就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展开部分,首先阿依古丽老师出示了图片,使幼儿认识图形,并说出图形的特点,然后到生活中所见到的图形,再到动手操作,最后让幼儿分享自己动手操作的图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图形的认知,整节活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体现出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很敏锐。</p> 研讨实践并反思环节 <p class="ql-block"> 小学教务主任说,这一次的同课异构非常好,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幼儿园上课的模式。对后期开展双向幼小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说,幼有善育,小有所成。她还说,后期会创设童趣环境,培养爱校情怀,加强校际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教务主任说: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的实施主体,即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双主体,其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园会以小学老师的时间为主,在小学老师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园教师会与小学教师再进行一次同课异构,从而紧密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在最后教研实践与反思环节中,王学梅园长进行了总结。</p><p class="ql-block">园长说,首先要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到小学学习和生活多方面的变化,然后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再就是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任务意识,注意力的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等。</p><p class="ql-block">园长通过小学与幼儿园的同课异构,也发现了幼儿园的一些问题,比如:孩子的注意力方面,园长也提出了建议。在后期,我园需要在幼儿的注意力方面再进行培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从教育观念到课程实施,对小学也提出了要求,着力改变过去让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强调为儿童入学适应准备好。主要把握四点:一是强化主动衔接;二是注重适应过度;三是关注个体差异;四是深化课程改革。</p>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走起来,虽远且行,相信我们一路会看到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到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p> <p class="ql-block">编辑:杨凤</p><p class="ql-block">审稿:王学梅</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3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