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浅谈汉民族性格转化过程</p><p><br></p><p>文/邳州刘志平</p><p><br></p><p> “汉族”从汉朝建立开始,汉族的称号一直传承到现在,虽然说汉民族是一个聚大成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吸了不同民众的加入,使汉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分裂融和、再分裂再融合、但民族的称号,使其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以其独特文字和文化魅力,辐射到周边国家而组成汉文化圈。</p> <p> 在连绵不断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汉民族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格的基点、也就是说性格的底蕴,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后所经历各朝各代的时期,所呈现出来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我视探性的从秦汉、隋唐、两宋三个不同时期,谈一谈民族性格是如何转型的。</p> <p> 如果说三皇五帝时代,是文化初萌之时,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探讨和交流、分析、辩论的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致力于国家发展和鼓励民众爱国,“风潇潇兮易水寒”的燕赵慷慨悲愤、激昂豪侠之人,齐鲁饱学悲悯之士,层出不穷。各国民众衷心爱国,在秦之铁骑之下,也难忘故国情怀。楚汉相争的初期,民众复国之心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的激励着各国的民众。但汉朝成立后,各国智能之士、以及民众及时的认识到国家分裂所带来的后果,国家富强民众安康,只有在大统一下,才能获得新生和活力,于是主动放弃复国的美梦,而加入到大统一之中去。</p> <p> 汉朝开国初期,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使国家贫弱和人口的暴减,以及受北方马上民族的凌辱。为了恢复国力民众的富足,皇家忍辱负重,以不扰民轻税赋减负担之下,使民众安定生产。特别是国强民富后,民族強烈的使命,使全国民众支持国家雪去耻辱,并表示要钱给钱、要人给人的大丈夫为国惰怀,长达四十年的战争,民众贫穷在最低生活线下,就是勒紧裤腰带,也没有发生暴动和农民起义,并发生了很多的感人事迹,恩怨分明,英武豪迈,勇赴国难的气概,顾全大局的胸怀,忍耐坚韧的性格,遵法守纪的个性,在“孝”的人性基础上,繁衍着“仁义礼智信,忠勇孝贞亷”的慷慨悲歌的豪情气息。(上)</p> <p class="ql-block">原创作品,抄袭必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