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 年 石 门 坎

麦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2023年3月19日早上,我们一行12人离开彝良县城,驱车前往石门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石门坎——一百年前闻名世界的西南文化高地。当年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寄信或邮件到石门坎,只要写“中国石门坎”就可以收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石门坎(苗语:hmaoblisnaf),是中国贵州威宁县石门乡的一个著名苗族村寨,石门乡政府所在地。石门坎位于乌蒙山腹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达石门坎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柏格里牧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卡米尔福特一个笃信基督的工人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9岁入学读书,13岁进德文郡的希博尔公学。在学校,他以其出众的数学才华立即博得了校长的喜爱。他那活泼、充满生气的性格也使他不久便赢得众人的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887年,柏格理23岁的时候,他受李文斯顿在非洲宣教的事迹感动,受呼召来中国传教。和他一同来中国的还有他的好友弗兰克。他以儒家“格物致理”之义,取名柏格理,字明星。弗兰克也取中文名邰慕廉。二人在安徽安庆跟随中国内地会的鲍勒牧师学习汉语半年后,一同到云南昭通圣经公会布道所任牧师。在1887年的日记里,他记载了在一段旅途中所遇到的危难。他们启程从长江乘船到重庆,然后打算再转道到昆明。在长江一个叫“撑天滩”的险滩上,船被撞成了碎片,他侥幸得救。随后,在乘马前往昭通的陡峭山路上,又因不善骑马被抛落山涧几乎摔死。在这种身陷异国他乡的危难中,他几乎陷入到绝望之中。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神在这个时候对他的安慰:尽管“我感到孤独,但是,‘我将与你同在’。”(摘录百度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往石门坎的路上。这段路很美,青山⛰️云雾☁️相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柏格里牧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03年柏格里来到石门坎。他是一个怀着李文斯顿式抱负的传教士,他的到来改变了石门坎的命运:柏格理首先帮助苗族人发明了文字即今天还在流行的“大花苗文”;他用这种文字翻译了《圣经》,在这里传播基督教的文明和理念;他办起了学校,教苗族人读书认字;他建足球场、游泳池,举办运动会,改变了苗族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加文明更加健康;他办起了平民医院、麻疯病院,为消灭山区的地方病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基督教会在乌蒙山区总共办了120多所学校,辐射范围远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的几十个县,让千千万万的苗族人受到了教育,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柏格理在1928年就培养出了象吴性纯这样的医学博士。抗日战争以后,国民政府曾经做了一个文化普查,当时的汉人每10万人中有2.19个大学生,而乌蒙山区的苗族人每10万个有中10个大学生,其平均教育水平远远高于汉族。1915年石门坎发生了一场大的瘟疫,柏格理所在的光华小学有很多学生都感染了疾病,柏格理自己也感染上了疾病,但为了拯救这些学生,他把所有的药品都用在了学生身上,而自己不治身亡。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石门坎,奉献给了苗族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柏格里牧师(左)和邰慕廉牧师(右)最初来华工作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柏格理23岁,他的朋友邰慕廉也应该是他的同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到达石门坎。首先看到的是这座牧师楼,这是英国的高志华牧师筹款建的。这一大片地方是光华小学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高志华也是循道公会派来的传教士。1935年他从英国度假回到石门坎,当时的土匪听说他带了很多英镑,晚上就来打劫,高志华听到土匪的喊叫,他为了保护女学生的安全,从二楼窗户跳下来,想引开土匪,但不幸腿部骨折,当场被11个土匪乱刀砍死。后来这11个土匪被当时的政府抓了枪毙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碑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栅子门的石梯路:1905年,为方便从昭通运砖瓦到石门坎修教堂和学校,柏格里先生安排打通的岩路。学校建成后又负责建筑工程的王玉洁老师以此为背景取名“基督循道公会石门坎小学”。1912年更名为“中华基督循道公会石门坎光华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是当年光华小学女校,初小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现在的石门小学和原来的光华小学紧挨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现在的石门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学校简介里已经完全抹去了先辈们的血泪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原光华小学的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原光华小学的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右边这楼是现在的石门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门小学运动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门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门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石门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些房子都是原来光华小学的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原来光华小学的校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10年柏格里牧师回英国度假带回来的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这棵树见证了圣贤先辈们的爱心奉献、殷勤服事以及美好而又艰难的岁月!见证了百年腥风血雨,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柏格里牧师一来到石门坎就带来了足球⚽。这是他带领足球⚽爱好者每天用一个小时义务投工投劳,经过好几年平整出来的足球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足球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23年,当时四川的军阀杨森,调到贵州做主席,路过石门坎,看到石门坎有一个足球场,他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他本人喜欢足球,部队有足球队,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杨森就让自己部队的足球队和石门坎当地的足球队比赛,连赛3天。结果石门坎的足球队胜了2场,杨森军队的足球队仅胜了1场,当地人说那是给杨森面子。杨森输得心服口服,临走时硬是要走了4个球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赛后杨森说:“你们所有人都把鞋脱下来,送给对方的足球队,你们还有脸穿鞋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因为,石门坎球员没有鞋穿,他们都是赤脚踢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10年石门坎运动会(柏格里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抗战期间,有个美国驼峰航线飞行员被日军击落掉在该地区,被当地一个苗族人救下。这个苗人用英文与飞行员交流,并且把他送到了中国军队的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美国飞行员感激得泪流满面,他没有想到一个如此偏僻蛮荒的地方,竟然有人能熟练地用英文跟他交流——他本以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从这个故事,可以想见当时石门坎地区的教育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柏格里牧师1912年建,1913年端午节运动会正式启用的游泳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游泳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洗澡的民族建了游泳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过去的苗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时洗一次澡,死亡时洗一次澡,结婚时洗一次澡。实际上,生和死的澡都是别人给洗的,自己一辈子就洗一次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柏格理跟苗人一起把竹子砍下来,打通竹节,从山上把泉水引下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建了第一个室外游泳池,而且分了男池 &amp; 女池,浅池 &amp; 深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远处白色的房子就是原来的麻风病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柏格里牧师和高志华牧师的墓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柏格里牧师和高志华牧师的墓。其实他们的遗骨不在这里,文G的时候被恶人挖了坟墓抛了尸骨。有一位老人连夜来收了尸骨秘密埋起来,随着老人家的过世,现在没有人知道他们被埋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二位伟大的牧师现在在上帝那里,与主同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苗族张弟兄在读碑文(苗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苗族张弟兄翻译的柏格里牧师的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苗族张弟兄翻译的高志华牧师的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墓前dg</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偶遇五位从青海来的朋友(非信徒)。这位朋友的朗诵令我们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续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就是原来的二块石碑,现在没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塞缪尔·柏格里》(英)W.A.格里斯特/著。东人达,东旻,东潇/译著</p> <p class="ql-block">书中插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疲劳的开拓者终于安眠了,在他还很年轻的51岁。这位上帝的仆人得到了奖赏。让那些尊敬他怀念他的人继续努力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摘录《塞缪尔·柏格里——在华传教士的开拓者》第362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埋葬柏格里的山坡以及追思礼拜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用生命爱中国——柏格里传》阿信老师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荒野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贵州石门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柏格理先后创建了教堂、学校、医院、麻风病院、孤儿院……并且,全是柏格理在英国筹集到的款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柏格理服侍中国整整27年,期间他仅仅回了3次英国——为了筹集资金,来中国创办医院、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柏格理和他的教会培养、资助了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他们毕业后,全部回到石门坎,全部回来建设苗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柏格理不但在当地兴建了教堂、医院和学校,创建苗文,并为当地苗民引进了马铃薯🥔(云贵川称为“洋芋”)、玉米🌽等农作物以及农业试验场。他还为当地苗民改进了土灶和纺织机。柏格理及其他传教士按照西方的习惯改良当地的风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石门坎之所以成为100年前的西南文化高地,因为这里有柏格里,因为这里有高志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这里有朱焕章,一位被柏格理的生命而点燃的苗族基督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朱焕章16岁才开始上小学,但是他的品学兼优很快赢得了学校对他的重视,教会一直把他保送到成都华西大学学习。在毕业典礼上,朱焕章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辞。他才华横溢的演讲引起了在坐的蒋介石注意,蒋介石单独召见他,希望他到总统行辕工作,但是遭到朱焕章的婉拒。他说,我的老师柏格理告诉我们,每个苗族人受到高等教育都要回到石门坎,为苗族人服务。他这种不慕权贵深深赢得了蒋介石的器重。蒋介石夫妇送给他很多牲畜和农作物的良种,让他带回石门坎。1946年朱焕章当选为“国大”代表,到南京参加会议,他是苗族人中进入庙堂参与国家大事的第一人。会议结束以后,蒋介石再次单独召见他,希望他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再次遭到朱焕章的婉拒。他依然回到石门坎,在石门坎开办了第一所中学,并自任校长。在这所学校里,他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苗族青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建设苗族地区的骨干。就这样一位放弃政府高位,甘愿服务他人,立志改变苗族地区面貌的无私奉献的人,在1956年政治审查中自杀,离开他钟爱的石门坎教育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这里有费立波。他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基督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费立波作为凯尔国际驻中国首席代表,在威宁地区推广高寒草种种植和高寒地区畜牧业养殖项目,以改变乌蒙山区的贫困面貌,取得了很大成效……1995年,费立波罹患癌症,不幸病逝,年仅51岁。他也把他的生命献给了石门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这里有卞淑美。一位来自东北沈阳的基督徒,教育志愿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出生的卞淑美听说石门坎需要教育志愿者时,就毫不犹豫和丈夫一起,带着当时年仅三岁的女儿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石门坎担任新中小学校长,一干就是九年。学校没有水,为了解决学校的饮水和用水问题,她和丈夫冮柏林在海拔2700公尺的薄刀岭上,修建了一个蓄水池,用橡皮管将水引到远在数公里以外的新中小学。为完成这一工程,他们的手打起了血泡,脚冻裂了口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柏格理、高志华、朱焕章、费立波、卞淑美,构成了屹立在石门坎山巅的一组群像。这组群像,是石门坎百年历史的浓缩,正是这一批怀着崇高的信仰,前仆后继,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乌蒙山区的基督徒,为改变苗族贫困落后面貌,为发展苗族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和热血。他们的伟大和无私,在深深的感染着石门坎山里山外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一百年来,柏格里牧师的故事一直激励我们前进的道路,愿感动柏格里牧师、高志华牧师等圣贤先辈们的灵加倍感动我们,使我们能够加倍爱主,殷勤服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愿乌蒙山区兴起更多殷勤服事主的苗族同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读者想知道更多柏格里牧师的故事,可到百度查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