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洲岛位于广州东缘,是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使这里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地方和广州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广州黄埔长洲岛</p><p class="ql-block">1.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长洲是江心岛,绿色覆盖率甚高,尤似海上盆景,岛上河道纵横,除本岛外还有娥媚沙、洪圣沙、白兔沙及大吉沙等沙洲,这些沙洲低矮平坦,水涌纵横,岭南水乡特色浓郁。中山公园、圣堂山公园、环岛长堤、钓鱼台度假村等都是休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2.近现代革命和军事史遗迹</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东征烈士墓、中山纪念碑,辛亥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伐纪念碑、教思亭、黄埔公园旧址、济深公园旧址、袖海亭、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蝴蝶岗炮台、新西岗炮台和旧西岗炮台、黄埔青少年军校。是不可多得污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长洲轮船渡口码头</p> <p class="ql-block">三月,长洲岛的清早,晨曦洒照树林,霞光万道。江风阵阵,带来春风沐浴的清凉。下车后,步履忽怱,去领略中山公园景况,观赏公园大自然风光,湖中鸟岛,白鹭、沙鸥喧哗飞翔。湖光山色,荷塘翠绿,花香四溢,令人心旷神贻。</p><p class="ql-block">今日长洲岛之行,主要是去参观辛亥革命历史纪念馆和黄埔军校旧址,瞻仰革命先行者为创造新中国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缅怀先驱们的光辉岁月,聆听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海何古水闸遗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辑</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纪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金洲北路563号,于2011年10月开放,是为了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活动而建的专题纪念馆,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19亿元人民币。辛亥革命纪念馆设有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展两个基本展览。</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广州市优秀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辛亥革命纪念馆交流点)、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基地。</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博物馆中的孙中山伟像</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p><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p><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p><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夫人、著名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国家名誉主席,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p><p class="ql-block">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宋庆龄夫妇</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宋庆龄夫妇</p> <p class="ql-block">1912年元旦</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联俄联共,扶助农工!</p> <p class="ql-block">廖仲恺</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窑前村人(今属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籍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政治家、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廖仲恺是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总长、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的挚友。</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后赴日留学,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父亲因病去世后,同母亲回国,1925年8月20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身亡。</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p><p class="ql-block">廖仲恺夫人(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女,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p><p class="ql-block">何香凝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画坛杰出的美术家、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42]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72年9月1日,因病救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4岁。</p> <p class="ql-block">胡汉民</p><p class="ql-block">(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还有辨奸、去非、民意等笔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祖籍江西庐陵县延福乡青山村。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著作有《不匮室诗钞》《胡汉民自传》《胡汉民自传续篇》等。</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12日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广州,享年57岁。为纪念胡汉民的贡献,国民政府于广州市设立汉民路(今北京路);在台湾,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区亦有汉民路。</p> <p class="ql-block">胡汉文在牛车水大舞上演讲</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p><p class="ql-block">(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p><p class="ql-block">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p><p class="ql-block">一,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p><p class="ql-block">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使革命遭到失败。于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建立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抗战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的一生,是悲哀而又失败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朱德</p><p class="ql-block">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p><p class="ql-block">(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p> <p class="ql-block">徐特立先生——毛泽东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革命者商议大事</p> <p class="ql-block">北阀战争进行时</p> <p class="ql-block">为中华民族奋斗终生!</p> <p class="ql-block">革命者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义勇军进行曲谱</p> <p class="ql-block">国民时期的民俗服装</p> <p class="ql-block">朱庆澜</p><p class="ql-block">字子桥、子樵、紫桥(1874一1941),原籍浙江绍兴钱清镇秦望村,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p><p class="ql-block">朱庆澜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1968年获韩国建国勋章。</p><p class="ql-block">朱庆澜将军民国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为广东省长。民国翌年7月,任广东新军司令。张勋复辟时,朱将军首先通电声讨,响应孙中山“护法”主张,电请来粤主持大计。7月17日,孙中山率起义海军及部分国会议员抵粤,备受欢迎与支持,并从省长警卫军中拨出二十营改编为护法军。段祺瑞对此大为不满,为逼走庆澜,遂不得不离开广东。后寓居上海。</p> <p class="ql-block">深受南粤人民拥戴的省长</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剪辫</p> <p class="ql-block">文物</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临终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预立了三份遗嘱,这三份遗嘱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前两份遗嘱由孙中山口授,汪精卫笔录。《致苏联遗书》则是由孙中山以英语口授,他的苏联顾问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等笔录。孙中山口授遗嘱时,在场的宋子文、孙科、孔祥熙、邵元冲、吴稚晖、戴恩赛、何香凝、邹鲁、戴季陶等人都作为证明人在遗嘱上签了字。孙中山本来也要签字的,但是,因为听见宋庆龄在邻室悲泣,他不忍心让宋庆龄伤心,这天就没在遗嘱上签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时,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遗嘱上补签上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p><p class="ql-block">遗嘱全文</p><p class="ql-block">“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p> <p class="ql-block">瞻仰辛亥革命历史纪念馆实录</p> <p class="ql-block">红色之旅第二辑</p><p class="ql-block">参观广州黄埔军校</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学校,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p> <p class="ql-block">革命者来——</p><p class="ql-block">“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p><p class="ql-block">革命者誓言,后继来者,</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铭记史命!</p> <p class="ql-block">参观第一展馆——黄埔军校史迹</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大元帅总统</p> <p class="ql-block">广州黄埔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官学校训词</p><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上,校总理孙中山亲笔手书《黄埔军官学校训词》:</p><p class="ql-block">三民主义,吾党所宗,</p><p class="ql-block">以建民国,以进大同,</p><p class="ql-block">咨尔多士,为民前锋。</p><p class="ql-block">夙夜匪懈,主义是从,</p><p class="ql-block">矢勤矢勇,必信必忠,</p><p class="ql-block">一心一德,贯彻始终。</p><p class="ql-block">此训词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4人撰文。1929年1月10日定为国民党党歌,1930年3月24日暂定为中华民国国歌,1937年6月21日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为国歌。</p> <p class="ql-block">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廖仲凯等,陪同孙中山先生检阅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官兵</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p><p class="ql-block">历史档案图片</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特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总理室</p> <p class="ql-block">校长室</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孙中山任命蒋中正为校长,此为校长办公和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校长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校长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教练部</p><p class="ql-block">主任李济琛</p> <p class="ql-block">李济深</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李济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济琛。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人。黄埔军校副校长;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9],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p><p class="ql-block">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p> <p class="ql-block">首任校本部办主任</p><p class="ql-block">林振雄将军是孙中山任命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筹备委员,参与军校初创时期教学与训练,曾任广州黄埔军校管理部主任、教育长,主持广州黄埔本校结束事宜,对于民国时期军校及军事教育与训练诸多擘划有所建树</p> <p class="ql-block">林振雄(1888~1964),祖籍广东兴宁县,定居惠州桥东上塘街。1906~1908年在虎门讲武堂和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09年至1910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与蒋介石同学。留学期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曾任汕头新军标统,辛亥革命期间率部属响应孙中山号召起义反正。1912年1月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下属团长。1916~1921年在云南讲武堂任骑兵科长、讲武堂教官,后升为骑兵少将。1922~1924年任粤军海军处长、虎门要塞司令。</p> <p class="ql-block">军校誓词</p><p class="ql-block">尽忠革命职务,服从本党命令。</p><p class="ql-block">实行三民主义,无间始终死生。</p><p class="ql-block">遵守五权宠法,只知奋斗牺牲。</p><p class="ql-block">努力人类平等,不计成败利钝。</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十三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邓颖超夫归</p><p class="ql-block">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兴师北伐</p><p class="ql-block">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先遣队自广东、广西出师北伐。黄埔军校已经毕业的前四期学生,分别编入北伐军的种部队,从中路、东路参加北伐战争;第五期的部分入伍生也参加了北</p><p class="ql-block">伐。黄埔军校的教官、学生为打败北洋军阀,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八大盖枪</p> <p class="ql-block">学员寝室</p> <p class="ql-block">校长会客厅</p> <p class="ql-block">欢平桶</p><p class="ql-block">军校创办初期,校内没有自来水。管理部每日雇请若干名挑夫从江边挑水倒入大水桶内,以供使用。由于同时可作消防用水,故又称为太平桶,在每进房前配置若干个。</p> <p class="ql-block">学校储水用的大木桶,又叫欢平桶(太平桶2米高×1米宽)</p> <p class="ql-block">学员王煦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革命历程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1日,军事三人小组(国共双万代表张群、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视察时,周恩来同中共军事将领合影。左起:聂荣臻、周恩来、叶剑英、蔡树潘、贺龙、萧克。萧克,湖南嘉禾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2厂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暂停内战,一致抗日。</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p><p class="ql-block">抗日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谢晋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p><p class="ql-block">谢晋元被誉为梅州蕉岭“抗日三英杰”之一、中国抗日英雄,他在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叛徒杀害。(居中者谢晋元将军)</p> <p class="ql-block">谢晋元简历</p> <p class="ql-block">学员何绍荣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左权将军夫妇</p> <p class="ql-block">学员寝室</p> <p class="ql-block">历届校友于北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中间敬礼者)、刘伯承(右二)、左权(右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等在晋东南检阅部队。</p> <p class="ql-block">左权妻儿</p> <p class="ql-block">第37军95师师长罗奇(广西容县人,第一期学员,左)</p> <p class="ql-block">洪水,越南人,中共党员,第四期学员</p> <p class="ql-block">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p><p class="ql-block">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抗大三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延安正式成立,次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图为抗大教育长、副校长罗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学生)在"抗大"纪念会上。</p> <p class="ql-block">1942年组建远征军</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在长洲岛上的平岗、蝴蝶岗等地开办分驻地,第四期政治科学生曾驻扎在蝴蝶岗炮台。图为蝴蝶岗驻地外景。</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的战斗之一</p><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p><p class="ql-block">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p> <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时</p><p class="ql-block">第115师师长林彪</p> <p class="ql-block">1937年,平型关战斗前,第115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