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2009年9月10日,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p> 今日主讲人—周老师 故事内容 <p class="ql-block">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书记,您昨天刚到,身体又不好,先回去休息下,等我们调查完了回去汇报吧。”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味道呢?我必须去!”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兰考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p><p class="ql-block"> 焦裕禄曾经说过:“兰考的灾区面貌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追求享受的事情不但不能做,就连想都不能想。”一次,有位新调来的县领导提出,要装潢一下县里领导干部的办公室,“这些桌椅茶具怎么这么破啊!全换套新的,房子也重新整修一下!”“这能行吗?钱怎么办?”“我管钱,我说了算!”焦裕禄听到:“坐在破椅子上难道就不能革命了吗?兰考是灾区,群众生活这么困难,你应该到贫下中农的家里去住一住,看看他什么,做的是什么!”“焦书记,我错了。”</p><p class="ql-block"> 焦裕禄不仅严格要求同志们尚俭戒奢,自己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兰考县委初建时买的,不少地方都有破损。当时有人劝他换套新的,他不同意,而是修了修,照样使用。“师傅,帮我再把椅子修一修吧!”“呦,焦书记,你这椅子都破的不像样了,怎么不换一把新的呢?”“这不是还能坐嘛,修好了和新的也没有差别啊!”</p><p class="ql-block"> 焦裕禄始终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为兰考老百姓谋利益,他还专门起草了《干部“十不准”》文件。他对干部是这样要求的,对自己的亲人更是如此。有一次,焦裕禄的妻子说:“老焦,救灾办公室的同事看你衣服都破了,送了3斤棉花票,照顾我们。”没想到他说:“照顾?这我们可不能要,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还是把们想的是棉花票退回去吧!”</p><p class="ql-block"> 焦裕禄用过的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的衣帽、鞋袜都是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但是他总是不舍得换,“焦书记,您的被子都破成这样了,还是换床新的吧!”他说:“我的被子破是破了点,但还能用!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p><p class="ql-block"> 树木之所以参天,是因为根须深直,丰碑之所以巍峨,是因为底座牢固。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心中装着全体,唯独没有他自己。</p> 故事感悟 <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在焦裕禄精神里,就有一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廉洁奉公,就是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享受,守纪律、讲规矩,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道德风范。”</p><p class="ql-block"> 焦裕禄精神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核心,成为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成为亿万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丰碑,成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正能量。通过学习焦裕禄的故事,使我深切体会焦裕禄同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初心,他的事迹也将激励一代代青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