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没有禁炮,又听到了那久违的鞭炮声,那辟里啪拉的鞭炮声,增添了宴会的喜乐气氛,更是为日渐冷清、萧条的乡村增添了几份喜气和热闹劲。只是鞭炮燃放处,少了当年的抢炮儿童,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要是村子里燃放鞭炮,必有一帮孩童闹着去抢去捡鞭炮,成为当年当时的一景。<div><br></div><div>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上小学时,就知道了中国有“四大发明”,这其中就包括火药,并且曾经很是自豪。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只是国人太过于文明了,老祖宗发明的火药,主要用于制作避邪驱鬼的鞭炮上,而传入西方后,人家用来制作什么?制作洋枪洋炮,用来杀人越货、掠城夺地,这思维差距有点大,所以也才有了一、二百年前那一 段屈辱的历史。<br><br>鞭炮在民间主要是表达喜庆热闹之情和用来驱邪避秽方面,农村生产队时期,尽管物资短缺、生活贫困,除了年俗之外,如平常时节的红白喜事等,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是用燃放鞭炮来庆贺助兴的,老百姓家再困难,也都图个热闹吉利。</div> 对孩子们来说,天生就爱热闹,鞭炮对我们有着莫大的诱惑力,有多喜欢和诱惑力?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为了得到一小挂鞭炮,不惜用手上的宝贝,一把木头手枪作赌注,与小胖墩比摔跤,当然摔跤输了后耍赖又是另一回事。<br><br>每当社员家做红白喜事的时候,那鞭炮声就是孩子们集合的号角声,鞭炮一响,生产队里的十来岁的孩童们(大都是男孩子)都赶到了主人家门前,除了看热闹外,就奔着捡鞭炮而来。要说当时的鞭炮质量可真不怎么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小编家里曾经做过鞭炮,对制作鞭炮很熟悉,一粒粒的小鞭炮做好后,再用编织线串连成一挂挂的鞭炮,全部是手工制作,编织时不是很紧密,燃放过程中,由于爆炸力,一些小鞭炮就会脱落在地,整挂鞭炮放完后,小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去纸屑堆中捡散落的、未燃放的鞭炮。 <br>小孩子调皮和胆大,捡鞭炮不过瘾就去“抢”,捡鞭炮就演变成抢鞭炮。当然不是从手中抢,那是怎么个抢法呢,就是主人或客人点燃鞭炮后,往地上一扔时,趁放鞭炮的人不注意,大家一拥而上,用脚踩熄正在燃放的鞭炮,然后就可以得到一大截完整的鞭炮,抢到后赶紧跑开,这种抢法有点扫主人和宾客的兴,主人肯定不高兴,所以一般会安排专人来放鞭炮,顺带防止孩子们抢,捡可以,抢不行。那专门放鞭炮的人带一根棍子,发现有小孩抢就大声呵斥和驱赶,所以抢鞭炮要趁人不注意,而且抢了就跑。<br><br>主人家的红白喜事做完后,轮到了小孩们清点成果的时候,大家躲到一边,晒成果,捡(抢)到最多鞭炮的孩子成了最神气的仔。捡到鞭炮当然是用来放啊,一粒粒的鞭炮点燃甩向空中,增添了乐趣,更有顽皮者,趁别的小孩不注意,偷偷点燃鞭炮住他们身边一扔,冷不丁地“啪”的一声,把不知内情的小孩吓了一大跳,恶作剧得逞。<br><br>捡来的鞭炮也用来检验小伙伴们的胆量,一粒粒的小鞭炮拆零放时,为了显示胆量,我们往往用手捏住小鞭炮尾部,就在手中燃放,因为当时的鞭炮用的是火药,威力不是很大,只有一点点震动感,现在鞭炮掺有炸药,威力很大,不但不能用手捏住放,即使用脚踩也不行,千万不要去尝试哦。 捡鞭炮放鞭炮也有威胁,最大的威胁就是捡那种大鞭炮。小编家乡把大鞭炮又叫大炮仗,它体形大,炸声响,威力大,大炮仗都是一个个燃放的,在燃放过程中,由于引线受潮等其它原因,个别大炮仗就成了哑炮,但它可能会比正常大炮仗迟一点炸响,捡哑炮有较大风险,当时生产队中有一个外号叫“洋人”的小伙伴,一次,大人在放大炮仗时,一个炮仗没响,他赶紧抢上前伸手去捡,哪想还没捡到手上,“咚”地一声,炮仗响了,炸得他手掌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幸亏没炸到眼睛,否则后果更严重。<br><br><br>大炮仗我们也捡,经过血的教训后,我们也掌握了捡的方法,大炮仗燃放时成了哑炮,我们不轻易上前捡,找个枝枝,隔老远扒拉,看清楚是否是引线问题还是其它,如是引线断了,则无问题,可以捡,如不是引线,那就可能是鞭炮体内的火药问题,这种情况要慎重,它就是个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炸,有时宁愿放弃也不能冒险。<br><br>捡到大炮仗时,又是另一种玩法。重新找一截引线装上,大伙儿把它插进泥巴、粪堆里,或者找一片瓷碗、罐头瓶子什么的盖住,点燃大炮仗,大家赶紧躲开,捂着耳朵,一声巨响,炸得泥巴、粪土、瓷片等四处飞溅。<br><br>农村生产队时代的童年,玩乐就是这么简单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