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镜湖”两字富含诗情画意,故在中国,称“镜湖”之地,约有百处之多。如苏州的“镜湖”,张家港的“镜湖”,绍兴的“镜湖”,芜湖的“镜湖”,营口的“镜湖”等。而类似于牡丹江的“镜泊湖”,太仓的“天镜湖”等有“镜湖”字样的相关水景、湿地、公园,或称“镜湖村”的,可谓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苏州镜湖之荷花。</p> <p class="ql-block"> 琼岛的“镜湖”与“镜湖村”,位于海南省西南部沿海地区的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九所镇。据清代《崖州志》记载:“抱旺塘即镜湖,广袤三里许,汇潴众流,引溉田千余亩,湖边林峦苍翠,遥看如图画,当月夜,金光潋潋,晶莹如镜”。</p><p class="ql-block"> 镜湖源自于乐东县境内的石牛岭,这座山岭属古代崖州境地的名山。《崖州志》记载:“石牛岭,城西九十里抱旺村东。尖秀耸拔,与石门、果盒两峰鼎峙……拾级至巅,有磐石如砥,大榕垂荫,坐之俯瞰镜湖,远眺云海,了然在目。岭北三里有溪,每响三日内必雨。验之屡应”。</p><p class="ql-block"> 为何乐东县的镜湖史料,皆出自《崖州志》?因为如今的镜湖所在地“九所镇”,当年归崖州(现三亚市)管辖。由于镜湖翠山灵秀、暖水摇光,被清恩科举人吉大文列入《崖州新八景》,颜曰“镜湖秋月”,并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云气天光淡入秋,大湖明月浸波流。芙蓉写照空中镜,桂魄生香水上楼。长笛客声飞鸟渡,短蓑人影钓鱼舟。归时拟向君王乞,一曲清歌彻夜游。</p> <p class="ql-block"> 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倾慕在这片山水。昔日的镜湖,一年四季,满湖春色,澄波泛碧,涟漪轻动,清幽俊美。春夏秋冬,镜湖的水蔚蓝、碧绿;湖畔的椰林,挺拔苍翠;水鸟贴着湖面飞翔歌唱…</p><p class="ql-block"> 慕名,我驱车来看镜湖。</p> <p class="ql-block"> 几经打探,终于看到了涂着红漆的旅游栈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下车向正在晒粮的一位妇女询问,“去镜湖怎么走”?她指了指眼前的大片绿油油的水葫芦说,“这就是镜湖啦”!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景象,难道曾被誉为“崖州八景”的镜湖,竟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昔日美丽的镜湖,被湖畔几个村庄的人们填湖造田,一些湖面先后被填埋,从前的苇丛和美丽的莲花逐年消失。周边居民的生活汚水随意排放,已少得可怜的湖水富营养化愈演愈烈,水葫芦疯长。只几年功夫,湖面全被水葫芦封盖,残水中散发出难闻的气体。外地不知情的旅游者,乘兴而来,皆败兴而归。</p> <p class="ql-block">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随遇而安。既然镜湖碧波尽失,但别的还可以看看。经当地人介绍,照片中远处的山峰,就是全国著名的热带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尖峰岭。</p> <p class="ql-block"> “镜湖秋月”的石刻,虽被野草与农田包围,但我还把它视为镜湖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 湖中水葫芦叶上,停栖着一行白鹭,也不乏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旅游栈道旁,油黑油黑的小山羊,同雪白雪白的白鹭,如兄妹般亲密相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栈道边原为工作人员休息所建的造型独特的小房,草地上野牧的憨憨的水牛,一只只悠闲嬉闹的白鹭,中远处的绿树青山,这一切都绘就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画面,我眼前简直成了一个童话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我还拍到了一只白鹭,高傲的立在水牛背上。</p> <p class="ql-block"> 在栈道上转了一会儿,拍了一些照片。但水污染散发出的难闻气味,令我不得不返回车内。从车载地图上发现,这个镜湖边还有个镜湖村,我当即决定到村里看看。还别说,真是“歪打正着”。在村口打听路时,一位老者向我推荐说,镜湖村出过一个大名人,村里还有他的老房子呢。这个信息,令我对镜湖村感起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镜湖村口两侧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镜湖村一瞥。从直观看,这不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吗?</p> <p class="ql-block"> 我到手机网上查了一下,镜湖村出的名人,是清崖州第一才子吉大文,就是上面提到写“镜湖秋月”一诗的作者。吉大文,字少史,号观察,谥文献,清咸丰一年(1851年)举人,三上京城会试未第,例授内阁中书。他热心教育事业,曾在家乡德化、鳌山书院任主讲。因协助清廷办事有功,直接升用为知府,赴京引见。官至福建候补道台,督办税厘总局,晚年时调任福建省善后局,兼管营务处。为官廉洁,任上积劳成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于行馆,终年70岁。崖州志称其:少刻苦力学,为文雄深雅健,力追先正。所著有《镜湖诗钞》,骈体文,皆脍炙人口。</p> <p class="ql-block"> “吉大文故居”,位处镜湖村老房区。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为吉大文中举后所建。坐东朝西,原有三进合院式布局,占地约2800平方米,为镜湖村少有的“府第”。原有的宅院现在只存留第三进的正屋。如今故居在新建的围墙包围中,正门门楣镶嵌“清代举人吉大文故居”匾额。</p> <p class="ql-block"> 吉大文的第五代世孙名吉家环,他热情的接待了我。屋里屋外,上上下下,连空闲的耳房及杂物间,都看了个遍。吉家环向我介绍了许多其祖辈及他自己的有关情况。故居内现有3块石碑,碑刻上分别有“奉天诰命”、“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十月二十九”及“皇清敕赠文林郎”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朴雅致的硬山顶老屋,正堂保存有崖州地区特有的建筑特色,前桅采用接桅方式,加宽檐廊,有遮阳防风的作用。正屋三开间,硬山顶的土木结构,左右配有耳房。正面的构造颇有特色,采用灰雕、彩绘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工艺,辅以花鸟图案,配上绿色的琉璃花窗,让正屋立面看起来威严霸气。镂空的琉璃窗有极强的采光通风作用。在崖州地区大户之家的房屋设计中,耳房作为储物间,既让正屋看起来大气壮观,又不失为多功能房子来使用。正厅内的6条屏,上有名雕名人诗画,显得尤为高贵典雅。</p> <p class="ql-block"> 正房的厅堂与廊檐以木料隔开,门窗、门楣采用浮雕、镂雕、阴雕相结合的传统木艺手法,图案以花鸟、瑞兽为主,把中国传统的木制工艺刻画得美伦美奂。方正的土制地板砖,在岁月的洗涤磨砺下,留下了沧桑裂痕。虽然只留下正屋一间,其中的建筑艺术与奢华的材料配制,可看出当年吉大文故居的豪华与气派。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前来观赏景色,直至今日,百年不衰。</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还有,吉大文之兄吉大升,崖州拔贡,也是一名才子,诗作不凡,兄弟俩有“大小吉”美称。</p> <p class="ql-block"> 镜湖村,历史悠久,距吉大文故居不远处,分别有两棵“酸角树”。一棵枝繁叶茂,古木参天,苍翠挺拔,生机勃勃,树干的直径达3米以上。另一古树,虽然树干似已干棝,但更显高大伟岸,虬枝龙爪,盘根错节,新绿逢春。据村中一名老年妇女介绍,这两棵树的树龄可能都在几百年以上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镜湖村,人们的文化生活非常活跃,村里的“文化广场”亦很考究,这可能与他们传承了历史上好的文化传统有关吧。</p><p class="ql-block"> 离开镜湖村时,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曾为“崖州八景”的镜湖,何时还能碧波重现?</p><p class="ql-block">(本文相关史料据网资整理,感谢相关作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