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寄托了无数人对垂暮之年的无限感慨。退休离岗后的闲散无聊,也让许多人感到迷茫和困惑。年轻的时候,人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退休后才发现,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不出几年,几乎就没有朋友了。对此,有人感慨万千,也有人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淡出名利场、社交圈,其实是人生的常态。学会接受,并作出适应性调整和改变,日子又将步入新的境界。退休后与原单位断绝联系,远离老同事,也就少了很多人情往来。上班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合群”,只要身在职场一天,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与领导、同事们周旋到底,让他们既无法轻而易举地利用自己,也找不到将自己排挤出局的把柄。所以,等到退休来临,对于很多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办理退休手续那一天开始,就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这份洒脱和淡然,是对自己最好的爱。</p> <p class="ql-block"> <b>一、调适心理,乐享晚年。</b>退休生活中,老年人精神健康事关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应引起全社会关注。老年期一般是指60-65岁以后的年龄阶段。人到老年,生理上各个器官都逐步出现衰老,发病率增高,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也都逐渐出现衰退现象。老年人的性格变化一般有:自我、内向、保守、好猜疑、嫉妒心强、较执拗、适应力衰退以及总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爱管闲事、气量狭窄、依赖性大、有孤独和抑郁倾向等等。</p><p class="ql-block"> 退休生活中,老年期的心理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如心理平衡能力减弱、情绪不稳、易伤感易激怒、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对家中琐事喋喋不休甚至固执己见,行为易受感觉、情感、性格等多方面影响,或拾弃为宝,或愚蠢幼稚,或不知危险等等。因此,许多老年人都一体多病,老年人在注意对身体的保健的同时,也要注意心理的保健。</p> <p class="ql-block"> <b>第一,过好离退休关,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b>老年人应从改变自身做起,要尽快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或者重建自己全新的生活模式,做自己想做的、爱做的,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走出房间,到邻居中去,到公园里去,与邻居聊聊天,看看其他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学习一下人家的好做法。比如:养花种草、练习书画、听音乐、打太极拳等,老年人每天即使只按计划做一两件小事,也会使一天的生活变得充实,身心从中得到愉悦。</p><p class="ql-block"> <b>第二,老有所用,活到老学到老</b>。老年人不要过早产生衰老感,要锻炼自己的感知觉、记忆力、思维能力,使之不至于很快衰退。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老年后仍要有用脑的习惯,常常读书、看报,甚至仍可从事脑力劳动,继续发展自己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善于自我保养。</b>运动可以延缓衰老,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锻炼,安排好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锻炼计划,循序渐进;合理饮食,摄入热量过多会促使机体衰老,所以老年人每餐以八九分饱为宜,饮食的多样化有利于营养平衡。老年人适当参加家务劳动对于身心和延缓衰老均有益处。</p><p class="ql-block"> <b>第四,尊敬、关心老年人。</b>老年人居于社会竞争的劣势,不论个人、家庭、团体或整个社会,均应尽量以理性的方式来处理老年人的问题。首先应尊敬和照顾老人,不仅对自己的长辈要尊重、理解和照顾,同样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长辈和老年人。其次,政府和社会应建立一些有利于老年人的服务和保健机构,组织相关助老活动等。比如,老年人主要生活在社区,社区居委会可经常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让老人们参与进来,也可以组织义工人员和青年志愿者陪伴老人上街买菜,帮老人做些体力活儿等。总之,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b>二、调整心态,尽享晚年生活。</b>俗话说:“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有科学验证,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百岁以上。因此,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共同心声。人到老年后,子女大都成家立业,这就解脱了生活上的拖累之苦,完全有条件轻松愉快地安度晚年。然而,大多数人不是因为器官老化、生命枯竭而死,而是死于疾病。只有少数人是无疾而终,圆满实现了人生最后一程的平安。退一步说,在人生最后一程难免会碰到一些意外,如果能以平和心态对待之,完全可以从容度过难关。只有心态平衡,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幸福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b>第一,人生是旅程,到站该下车。</b>俗话说:“人生是一次旅行”。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出生”是人生的起点,“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其中包括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老年朋友已经顺利地走完了前面的几个时期(即旅行中的各站),平安地进入了老年期——退休了。因此,心里不必有什么顾虑与其他想法,更不要产生“失落感”。应该认为自己退下来是为了培养中青年干部,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的努力,这样心态就平衡了。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p> <p class="ql-block"> <b>第二,调整心态要及时 努力开创第二个“春天”。</b>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人类基因密码破译以后,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自然寿命为120岁左右。我国规定60岁退休,这是指从所从事的现任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还可以从事其他的工作与活动,即社会上常说的“退而不休”,可以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与活动。</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称为“开创第二个春天”,欢度后60年。对于刚刚退休的人来说,有一个及时调整好自己心态的问题,为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与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就好像知道在“下一站”必须下车一样,提前清理好自己的行李,准时下车,顺利出站,然后再乘其他交通工具到新的目的地,从事新的工作与活动。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退休,会更积极与主动地迎接新生活与新工作。新的工作概括为“六有”:有所养、有所医、有所为、有所学、有所乐、有所教。</p> <p class="ql-block"> <b>第三,健身健体先健心,尽心尽力在行动。</b>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健康是金子。社会普遍认为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而且是最重要的财富。财富靠创造与积累,健康靠锻炼与修养。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必须健身与健心相结合。更要知、信、行相结合。您目前的状态是吃不好、睡不香、动一动累得很,还偶尔发生低血糖现象。其实这些反应与您当前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况密切相关。您退休前可能已有高血糖,甚至糖尿病就已经存在了,您照样能工作与生活,一切如常;而退休后心情压抑,生活与工作规律改变不适应,病情被查出来而心理压力更大,精神不愉快,所以产生了“吃不好、睡不香”等现象。若换一个思路:退休前忙于工作,忽视了健康,有病没时间诊治,使疾病在体内成了“暗藏的杀手”;退休后正好有时间关注健康,检查身体,诊治疾病,维护健康,欢度幸福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 <b>三、保持平和心态,积极乐观是健康长寿的秘诀。</b>心态平和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告诫我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就是说,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就必须调节情绪,做到心胸坦荡,豁达大度,放得下,想得开,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保持一个安闲清净的心态,这样真气调和,免疫力增强,人自然就会少得病了。如果人的心态失衡,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之中,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其中“七情“就是中医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b>第一,乐观面对,调整心态,尽快建立新的生活作息方式,实现退休生活“软着陆”。 </b>上班时,努力工作,积极付出,生活有规律,工作有节奏,内心充实,情绪饱满,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不工作了,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内心会感到茫然,就会产生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长时间的这种心态对人的身体健康会起消极的破坏作用,常常使人萎靡不振,情绪低落,食欲减退,失眠、烦躁、易怒,甚至会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退休后需要一个缓冲过程,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并不意味无事可做,也不意味着无法发挥价值。</p><p class="ql-block"> 退休生活,应该把退休后的生活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想一想自己最喜欢做的是什么?读书、绘画、书法、旅游、网络、做志愿者……总之,可以选一两样自己喜欢的,学一学,做一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到新的乐趣,还可以结交一些朋友,发展自己新的生活圈子。而幸福也正是在这点点滴滴中。退休是一种放松,而不是一种失落,这样就能实现退休生活平稳过渡。</p> <p class="ql-block"> <b>第二,坚持学习,升华自我,树立新的人生观。</b>“人生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果您正处在人生阶段的“转折点,”不妨重新问问自己。利用闲下来的时间,回顾和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新做一番思考,想一想有哪些得失利弊,而自己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您的情感或许会得以升华,以一种更高的视角看待人生。</p><p class="ql-block">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日新月异,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所以退休后不应“船到码头车到站”,老同志们仍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可以读书,也可以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中学习。学习内容诸如国际、国内大事,养生、健身等。以前由于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去学,现在退休了,时间充裕,就可以学一学。这种学习可以活动人的大脑,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做到与时代同步。</p> <p class="ql-block"> <b>第三,走出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b>人是一种高等生物,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工作时,大家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心理平和。退休后不再跟那么多人接触,社会活动减少,就会与社会脱离,从而产生各种不适应,影响心理健康。所以退休后,不要把自己关在家中,要走出去,积极参加本单位离退休办公室和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唱唱歌,跳跳舞,学学摄影、绘画、书法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多参与一些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这样做会从内心感到一种充实与满足。 </p><p class="ql-block"> <b>第四,生活规律,量力而行,适度锻炼。</b>科学研究表明,有规律的生活,对人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退休以后,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能否形成新的正常生活规律,能否有节奏的生活,是关系到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何时去锻炼,何时去购物,办事;每天多长时间的锻炼,多长时间看书,上网,要基本形成规律。退休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逐渐下降,器官功能在走下坡路,适度、量力而行地进行各项活动尤为重要,切不可过度。</p><p class="ql-block"> 我家楼下住着一位退休教师,家庭生活条件非常好,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经济上没有任何负担。由于他身体不好,患多种疾病,本应该在家疗养休息,但他为了多挣钱,多给儿女留下钱财,没白天,没黑夜的在外打工。由于长期劳累过度,身体状况逐渐下滑,最后大病来临,过早的离去。此案例做为提醒老同志应引以为戒。</p><p class="ql-block"> 科学研究发现,长期无规律生活,或长期劳累过度,会破坏人体生物钟和生理平衡,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坚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安度晚年的重要前提。</p> <p class="ql-block"> <b>四、保持乐观心态,有助身心健康。</b>乐观是一种平和的心态。现代科学认为:乐观、平和的心态有利于人体健康,反之,悲伤、愁闷、抑郁、急躁和恼怒等,所有这些不平和的心态和情绪,都不利人体的健康。人怎样才能保持或培养乐观的情绪呢? 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常识告诉我们,怒则伤肝,抑郁、忧愁多疾病。而避免怒、郁、愁,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做到这点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力。</p><p class="ql-block"> <b>第一,有规律的生活。</b>几十年以来我的生活都是有规律、有秩序地进行的。不管就寝、起床还是进餐,都按时去进行。到菜园子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或者漫步在田野山间,或者玩牌下棋,也是按时进行,从不间断,从不打乱,从不改变。</p><p class="ql-block"> <b>第二,有良好的习惯。</b>习惯是长时期形成的一种行为。在这方面我努力做到“十不”,即:不久坐、不久站、不熬夜、不久睡、不贪玩、不过饱、不过咸、不动怒、不烟酒、不赌博。</p> <p class="ql-block"> <b>第三,一切顺应自然。</b>用理智的情绪来支配自己的言行,想得开、放得下、知足感恩、乐天知命、乐观处事、低调做人,一切顺应自然。我昰四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这是一种福份;父母活到九十多岁高龄,而无大病,这也是一种福份;看到今天社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更是一种福份。因此我常怀幸福之感,更多感恩之情。思想开朗,心情舒畅,安详达观,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 <b>第四,有快乐的理念。</b>乐观开朗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俗话说:“要想身体好,不能有烦恼。”乐天达观,心无忧虑,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用行动“去掉自己千种恼,种下个人万般乐”,“笑口常开春常在,不烦不恼心自宽”。开心的钥匙自己拿,不和别人比高低、比享受、比虚荣。做快乐事、说快乐话、做快乐人。</p> <p class="ql-block"> <b>第五,有健身的方法。</b>通过养生保健知识讲座的介绍和养生保健报刊的阅读,我逐步学会和掌握了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如每日叩齿100次,起健齿固齿的作用,改善口腔健康;每日早晚步行半小时,以便舒筋活血;每日干梳头60~80次,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从而防止头痛头晕,使头脑清醒,预防健忘和痴呆的发生;早晚在入睡前和起床前都做揉腹摩胸,目的是促进胸腺的活跃,减少疾病的产生,防治消化不良和便秘。</p><p class="ql-block"> <b>第六,有抗衰的尺度。</b>年纪大了,器官肯定有程度不同的衰退,延缓衰老就成为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但是,抗衰必须有一定的尺度,只有保持适当的均衡,才能抗衰健体,延年益寿。比如说:劳逸有度、动静有度、咸淡有度、荤素有度、悲喜有度等等。只有正确掌握这些尺度,延缓衰老才是切实可行的。</p><p class="ql-block"> <b>第七,有精神的寄托。</b>为了防止退休后的失落感,我总是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我积极参加退休小组的各项活动,不无故缺席。我和善对人,心中有善意,行动多善事。与家人、邻居、亲友、同事相处都讲究和谐和善良,努力使自己活在世上于他人有益、有助、有利。我也因此而受到精神鼓舞和寄托,我认为这就是我养生的营养剂。只有经常处于无愧于心的环境中,免疫力才会提高,抵抗力才会增强,疾病才会远离,健康才会来到。</p> <p class="ql-block"> <b>五、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健康乐享晚年。</b>人生当中,没有谁总是一帆风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和困惑,只有做好自己的心理医生,才能让生活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 当你憧憬的目标难以实现的时候,不是悲观失落、心灰意冷,而是科学分析和调整目标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当你面对进退得失心生烦恼的时候,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内心保持宁静和淡泊,生活才不会被各种欲望和虚荣羁绊束缚;当你与他人出现矛盾或被人误解的时候,拿出谦让包容的雅量和气度,远离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才会让人生海阔天空;当你感到生活枯燥精神孤独的时候,静下心来捧读一本好书,让心灵和心灵交流碰撞,或是跟朋友敞开心扉畅谈一番,便能感受到无穷的人生乐趣。</p><p class="ql-block"> 凡此种种,都需要自我心理调适,积极化解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开心果”和“解烦丹”。</p> <p class="ql-block"> <b>第一,快乐靠自己。</b>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老人要快乐,就要调整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快乐的老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老年人遇到烦恼可以从四方面化解。一是“超”,即超越烦恼。比如我的一位老同学,是个心胸开朗的人,曾因全部财产被盗,一夜之间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她说:“有人就有财。”并唱山歌来安慰自己。二是“淡”,即淡化烦恼。如果烦恼不能去除,起码也要想办法减轻它。三是“忘”,即忘记烦恼,指烦恼事过后不要再去想它,要拿得起、放得下。四是“转”,即转移烦恼,有烦心事时可以做别的事以转移精力。总而言之,遇到烦恼别忘一句话:退一步想想,退一步风平浪静、海阔天空。</p><p class="ql-block"> <b>第二,化解孤独。</b>退休之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恭维的人不见了,失落感渐增。每日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好发牢骚,爱生闷气。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健康。老年人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战胜孤独,获得开朗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化解孤独的十种有效方法,叫做“十常”:一是常坚持晨练;二是常出去转转;三是常参加活动,包括居委会、原单位等组织的活动;四是常找人聊聊;五是常翻书看报;六是常听听广播;七是常看看电视;八是常动手写写,如不能写大块文章,写写日记、记记账以作备忘也是有益的;九是常做点家务;十是常与孩子沟通。</p> <p class="ql-block"> <b>第三,要宽容。</b>既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宽容自己,就是要自己认识自己。人老了,身体的各种器官逐渐老化,功能下降,思维能力减弱,处理事情的做法,不能与青年人比,也不能与自己年轻时比,有时看问题片面,不合形势,容易出错,所以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接受不如青年人思维活跃这一现实。只有宽容,才能达到高层次的心态平衡。同时要学会宽容别人,不要以自己年轻时或在位时的要求去强求现代青年人去做什么,不做什么,对青年人的教育要注意引导,因为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变,老年人有些做法和说法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即忘掉恩怨。不要经常惦记着生活中星星点点的不愉快。例如,儿媳妇给老人一个眼色,老人就总想是不是又嫌弃自己了,常因此而不开心。</p><p class="ql-block"> <b>第四,平常生活。</b>在生活中,老人不要为一点儿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要太固执。生活上不要搞特殊化,而要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这既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国人的美德。当然,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爱好有所不同,不能强求一律。办事要灵活点儿和生活要潇洒点儿。乐观豁达,拥有一个老伴,拥有一个老窝,拥有一个老家底,拥有一个老友。有个老伴,可以说话解闷。有个老窝,心理踏实。有个老家底,可以“财大气粗”。有个老友,可以解除寂寞和孤独。总之应:“起(起床)居(睡觉)有常(要有规律);饮(喝的)食(吃的)有度(要适量、要有限度)。活身动脑,遇事不怒。广结善缘,宽怀大度。多种情趣,求知不住。”</p> <p class="ql-block"> <b>第五,不问晚辈事。</b>模糊一点,并非说人到老年就不要进修、不明事理或许思维模糊,而是说要恬淡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捆扰。浅显地说,就是小事上随意一点。老年人在家庭中不能处处都以老自居,处理问题时,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子女指手画脚,处理家庭的事儿,协商是最好的“调色板”。</p><p class="ql-block"> 有时有些事情的处理和解决,老年人要站到子女角度去考虑,否则,一旦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便会失去心态平衡,从而影响身体健康。最好是不管晚辈不节俭,现在的消费观念变了,“月光族”、“负翁”成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不管晚辈孝不孝顺,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向小型化发展,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每天厮守在老人身旁。不管社会平不平等,要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生活中就会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影,内心也就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p><p class="ql-block"> 退休生活,生命第一,对家庭生活操劳了一辈子,到儿女手里也该放手了,何须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聊琐事锱铢必较呢?“忍一时惊涛骇浪,退一步放言高论。”宽容一点,潇洒一点,模糊一点,会使本人生涯得更轻松、更兴奋、更充分。</p> <p class="ql-block"> <b>第六,陶冶情操。</b>有许多人认为,“享清福”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但许多老年人真正到了“享清福”的年龄时,生活却变得百无聊赖,一天天“蔫”了起来。市社科院的老年问题专家曾指出,这正是当前许多人对老年心理健康的一大误区,其实,做到“老有所为”,老年人的生活才真正能充实幸福。</p><p class="ql-block"> 当前老年人大都比较重视锻炼身体,这固然可取。但还应进一步重视心理健康,注意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以确保身心健康。读书和旅游既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又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自我锻炼和养生的最佳形式。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历代文化之精华;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智慧行为,可引领人们走向知识的海洋,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够始终保持恬静、愉悦的心态,由于开阔了眼界,生活也因之而充实。而且,常读书能使人时时清醒,步步睿智,从平淡走上赋有诗意的人生。老年人有大量休闲时间,正好用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便更好地领略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壮丽的山河,从中领悟人生要义,陶冶情操,让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b>结语:</b>人生不过四万天,功名利禄放一边。是非恩怨莫在意,健康快乐记心间。晚年生活需要平静的心态来维护,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人要看清时代发展趋势,人老了,要让位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发挥才华去做事。新陈代谢是保持机体活力的必备基础。退休生活,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利,时间上充裕,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奉献余热,为社会发展做点事情。</p><p class="ql-block"> 退休生活,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只有历尽荒芜,才能迎来繁花似锦,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美好无限,我们的退休生涯才能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有滋有味。退休生活,活好当下,调整心态,乐享晚年幸福,在慢慢变老的夕阳路上,好好善待自己,尽享一切美好,活出自己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满文军《懂你》</p><p class="ql-block">出 镜:兖矿能源离退职工张玲等</p><p class="ql-block">拍摄地:邹城市峄山风景区万亩桃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