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动而精彩,因扎实而优秀

倚窗听雨

<p class="ql-block">“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携一缕初春之风,赴一场教研之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们更好的掌握“教——学——评”一致性为主题的目标的叙写,2023年3月22日,山亭区实验小学的全体数学老师们在姚永生校长的带领下举行了半日无课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区核心团队成员常素芹老师组织了本次教研环节。</p><p class="ql-block">教研分为三个环节举行:</p><p class="ql-block">第一环节 :理论学习</p><p class="ql-block">第二环节:问题式教研</p><p class="ql-block">第三环节:分组教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节一:理论学习</p><p class="ql-block"> 姚校长在教研开始先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关于目标叙写的目的和要求。由于前几期对于目标的叙写进行了具体的培训,这次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既检查了老师们对于目标叙写的掌握情况,又加深了对目标叙写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如何陈述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由公维萍老师来交流:目标叙写中的课标的陈述从“学段目标”、课程内容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这几个方面入手。摘录关于这一课题的主要内容,表达要准确。</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问题:如何进行课标的分解?</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由张显燕老师通过举例的方式来交流: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1版新课标)中关于《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题指出:认识三角形。(认识即理解,描述三角形的特征和由来,阐述三角形与其他平面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一例句来理解课标的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问题:如何进行教材分析?</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由苗馨月老师来交流:教材解读可以从单元教材解读(知识基础和后续地位,知识前后联系等)和课时教材解读和建议(知识分析)来入手。注意把握语言的表达要准确完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问题:如何进行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由郝景芝老师来交流: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已具知识技能(已知已会),已具的学习能力(应知应会)和欠缺的学习能力(可能遇到的困难)几个方面来陈述。</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问题:目标叙写的格式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这一问题由常素芹老师来交流:通过什么活动?学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发展了什么核心素养?这几个方面来理解。</p> <p class="ql-block">整个过程所有老师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理解、记录。加上自己的理解来体会目标叙写的几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结合老师们对问题的理解,姚校长又带领大家对目标叙写又做了拓展和交流,让老师们的理解更进一步。</p> <p class="ql-block">接着全体老师对这周磨课的数学老师:王慧玲老师,苗馨月老师和梁景华老师的学历案分别进行目标叙写的评价。</p><p class="ql-block">这三位老师把自己磨课叙写的学历案发到群里,全体老师对于她们的目标叙写进行学习、评价。然后老师们和王老师,苗老师,梁老师一起交流了对目标叙写的理解和看法。</p> <p class="ql-block">环节二:问题式教研</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个环节,姚校长询问老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者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和大家一起分享。</p><p class="ql-block">张燕老师提出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在学习《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这本书中发现:新课标新增加了一个新的核心素养:“量感”,这个“量感”怎么读?“liàng”还是“liáng”?分别怎么理解?</p><p class="ql-block">“一石激起千层浪”,张老师的问题立马激起老师们的反应,教研进入高潮部分,各位老师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于是常素芹老师带领大家又温习了一遍关于“量感”这个核心素养的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增加量感的意义及量感的内涵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对数学课程中与量感有关的内容,如测量,读者并不陌生。从作为具体内容的测量中提炼出量感,并纳入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是2022版课标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主要表现的唯一新增内容。</p><p class="ql-block">1.为什么要在主要表现中增加量感?</p><p class="ql-block">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里,每一个具体内容都要通过与主要表现之间的关联,成为培育“三会”的载体。这种关联的形式和意义,已在第一章中有过讨论。测量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具体内容要求,在这个目标体系里也应该与主要表现相关联。问题是,原来2011版课标的十个核心词是否已存在这种关联?这与为什么要新增量感有关。</p><p class="ql-block"> 从量感中“量”字的读音出发,可以初步将这个问题厘清。量感的“量”可以读二声<span style="font-size: 18px;">liáng,</span>也可以读四声<span style="font-size: 18px;">liàng</span>。</p><p class="ql-block">如果读四声,那“量”是个名词,这个量感与2011版课标中的“数感”高度重合,因为“数量”本身已经在数感之中。所以,这样的量感就没必要再新增了。</p><p class="ql-block">如果读二声,那“量”是个动词,感觉上,它仍然与2011版课标中的空间观念有交叉,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时的“量”是一个真实的动作,被“量”的对象或者是一个平面图形,或者是一个真实物体,总之要动手操作才行。而空间观念中的关键词是“抽象”“想象”“描述”,除描述之外,其他都是与空间想象有关的思维活动,关注的焦点在于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或一个图形/物体的几何特征。而读二声的“量”,与这些关系都不大。</p><p class="ql-block">因此,在2011版课标的10个核心词当中,感觉上与量感比较接近的数感和空间观念,其实与“量”(<span style="font-size: 18px;">liáng</span>)都没有直接关系,量感作为2022版课标中的新增内容,为具体内容中的测量建立起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环节三:分组教研</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环节是分组教研。每个教研组根据自己的进度进行教研下周的单元教学内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对教材、学情等问题的分析更加详细,全面。对课堂上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加明确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王校长对本次教研做了总结:我们的数学组教研做的非常细致、扎实;过程非常精彩;每位老师都学有所获,受益匪浅。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每位老师都成长为更优秀的教师。</p> <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智慧共享,共同进步!相信在以后的数学教研活动中,会涌现出更多的精彩内容,激起更多智慧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走,可以走的更快;一群人走,可以走的更远”。教研活动让我们成为团队,所有人携手前进,且歌且行,披荆斩棘,一定会撒下一路花香。我们实验一小将追寻着对教育的美好憧憬,书写一段美丽的时光,留下教育最美的痕迹。</p>

教研

老师

叙写

量感

目标

问题

环节

理解

素养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