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最重要的城,一个是钱钟书的《围城》,一个是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小说,堪称湘西的“文化名片”,1988年还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初读《边城》,充满了对那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的向往:那生动传神清新的语言形式所展现出的风光旖旎的湘西美景,那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重义轻利、自然纯朴的人性之美,以及湘西原始朴素的文化特色民俗民风之美,一切都让人沉醉。再读《边城》,不禁感叹正当盛年的沈从文,其朴实而饱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的对人生的思考,对健康协调的人性的发现和对民族德行重造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01</b>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理想的读者</b></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沈从文是孤独的,理想读者是缺席的,这主要是圈内人尤其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对其口诛笔伐,认为其作品缺少时代精神;另一方面,普通的读者又陷入对其描绘的湘西的湖光山色和奇异的民风民俗而断章取义。沈从文的湘西表达,除了一般读者所欣赏到的世外桃源情节外,他更关注对健康协调的人性发现与民族德行的挖掘与重造;较之于同时代作家关注政治意识形态和具体的党派斗争,他更追求文学的超然与人性永恒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说:“我希望的读者,应当是身在学校以外,或文坛消息,文学论战,以及各种批评所达不到的地方,在各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和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可以这样讲,他的理想读者应该是尊重传统文化、推崇艺术自律,尊重他者文化的读者,这样的读者可以是“乡下人”“希腊小庙”的守护者,或具有人类学胸怀的世界公民。</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沈从文设定的理想读者,以及作品的高度对阅读者素养的提升上,均能看出《边城》是一部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边城》的艺术魅力都不容置疑。无论是作者生动传神清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还是小说展现出的世外桃源般的湘西美景,亦或是人与人关系真诚和谐,重义轻利,自然纯朴的人性之美,或是湘西原始朴素的文化特色民俗民风之美,以及如汪曾祺先生所言的“民族品德的发现与重造”,这部作品都非常适合推荐给中学生阅读。</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这部作品中表现的健康的优美的理想生命形式,学生在阅读时可以充分与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建构,对于孩子们发现生命的内涵都有很好的启蒙价值。</p><p class="ql-block"> 另外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边城》在这四个方面,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能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02 谁是悲剧的制造者</b></p> <p class="ql-block"> 《边城》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小说,这种魅力也包括这种浓浓的悲剧色彩。那么,谁是悲剧的制造者呢?</p><p class="ql-block"> 细品原著,于字里行间就会慢慢的感受到这悲伤的结局是茶峒小城善良的民风使然。“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的,既然是不凑巧的,既然是不凑巧的,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p><p class="ql-block"> 翠翠是善良的,少女的单纯含蓄,情犊初开的彷徨使她羞于开口;天保是善良的,所以他选择离开,结果出了意外;傩送也是善良的,所以他因哥哥的死陷入自责,最终也离开了茶峒;爷爷更是善良的,他极力想要打破命运的轮回,但又恰恰为此深受误解而使命运又再一次陷入了轮回,最终心力交猝死去……一切是偶然又是必然,人物活在命运里,无从反抗,充满悲剧。当沈从文点一杆草烟凝望,提笔写下这茶峒里所有的人性美时,这样的结局就已经被注定了。</p><p class="ql-block"> 《边城》的悲剧里隐伏着作者创伤性的经历,身体的孱弱,青年的失业,爱情的挫折,同事的嘲讽,母亲的病危,所有这些悲痛的创伤都化成这个平静而温暖的边城里,一种偶然和宿命支配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为残缺、因为遗憾,才使得这美更深厚悠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03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乡下人”情结</b></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空间的差别是带有明显的尊卑秩序的,一般意义上讲,乡下人较之于城里人似乎总是显得低人一等。沈从文在20世纪初闯荡北京时,不仅毫不隐瞒自己乡下人的身份,而且经常以“乡下人”自居。如何理解沈从文的“乡下人”情节,可从其作品中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的小说大致分为两大类题材;一类是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世界”、一类是以《八骏图》为代表的“现代都市人生”。一类是对乡村风情和人性的赞扬,一类是对城市中扭曲人性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边城》是一部乡土小说,它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表现了人性中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理想的人性和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八骏图》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都市题材小说。小说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他描写的都市人生,是一个患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病的人生世界,是一个人性扭曲变态的衣冠社会。</p><p class="ql-block"> 一边是对纯净“乡下人”的赞扬,一边是对城市中知识分子的嘲讽。</p><p class="ql-block"> 从这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的“乡下人”不仅是空间概念上的乡下,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乡下。这种“乡下人”是沈先生崇尚的,与都市扭曲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而这种超越时空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才是永恒的人类主题。</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乡下人”情结造就了他对于湘西文化的认同和坚守,也造就了一代文学大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04</b>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开放式的结尾</b></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先生说,沈从文先生一向不自夸,只跟他提到《边城》时,会笑眯眯来一句:“我很会写结尾”。众所周知,就是这个开放式的结尾。</p><p class="ql-block"> “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结局是偶然的传奇,是必然的宿命。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从这个角度看,悲剧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因为残缺、因为遗憾,才使得这美更深厚悠远。</p><p class="ql-block"> 梦起之处,梦落之时,翠翠依然守在白塔下,守着年少时那份美丽的梦,而她梦里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p><p class="ql-block"> 沈从文先生的心还是很软的,正因为他生于那个风云变幻、家国摇坠的时代,见过了太多的残酷,所以提笔凝思之余给笔下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留了点余地,于是他写——“也许‘明天’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也多么希望,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因这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明天”就回到茶峒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