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隶变是书法史上大事,自此之后,五种书体一下子全有了,书写有了艺术和文化的感觉,这发生在秦汉之际。书法的自觉由此开始,秦以前的不得不按隶变后的审美去看待,那些符合隶的富有节奏变化的书写全是好作品。篆书的笔画较单一,只是一笔,但按隶变后的一波三折的书法语言,这一笔也能惊涛骇浪,尽享无数变化之可能。</p><p class="ql-block"> 唐宋以后,实用书写以楷为主,注重笔画两端,注重提按,而隶之古法恰恰相反,它讲究笔画中间着力,两端顺其自然,没有硬性规定要藏锋或逆锋,像唐之前目前能看到的手迹,虽不是名手,但那随性协调是自然流露,毫无做作。</p><p class="ql-block"> 从技法看,隶的基本笔画就四个,即横、竖、撇和捺,比楷书有几十个少许多,写起来容易,可塑性更强。比如,写撇,楷书的规则是从粗到细,尾巴必须尖出,而隶书是自由的,尖也可以,不尖也可以,从粗到细可以,从细到粗也可以,再说隶取横势,较为固定,写出来的效果更朴实厚重和更有味道。从实用上看,楷比隶简便,贯气好,化为行草更为简便。但当今书法不再实用了,故提倡隶书反而更有创作空间。实际书写是两者都要写,可以互相促进,碑帖相融。帖对应是楷法,而碑是以隶为基础的隶楷书写。有一定水平的书家都会有自己的书写重点,适合自己的花的时间较多,那种还停留在描摹外形阶段的写手是不能称书家的。</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意境上,隶是社会下层人士最先写出来的,汉代名刻手通常是手艺人,名家只写不刻。因此,追求金石气比书卷气的文化要求容易点,清代碑学兴起后,至今都在盛行着。刻手刻个好图章很可能是初学者,但写毛笔书法较好的不可能是初学者。那一笔下去,没有数十年的苦学,是无法写好的。经常看到古代民间书迹或书刻,觉得很神奇,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做到,但古人确实是随性写写或刻刻,其主要因素就是隶之朴实,如水,总是向低处去,但总能滴冲石,万物无它最是不行的,因此,隶行天下。</p><p class="ql-block"> 隶行天下,绝不是表面上的波画形态,而是隶意、隶势和隶法,这些融入楷行草的书写,就非同小可,当代书道高手绝大部分受益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