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獴也叫山獾、石獾、水獾、白猸、笋狸、竹筒狸等。食蟹獴成体一般体长400~840毫米,尾长270~335毫米,尾长约为体长的2/3。体重1.5~2千克,最大可达3千克。外形酷似红颊獴,但体形较大得多,且略微粗壮。 食蟹獴长相酷似老鼠,牙尖爪利,个头不大却凶狠好斗,敢叫板大蟒蛇,行动灵活而迅速,有“长毛闪电”之称。它是毒蛇克星,能一口咬瘫眼镜蛇,毒蝎子是它的提神剂,它天生对“毒”有免疫。 蝎子、毒蜘蛛、眼镜蛇等“毒味”对于食蟹獴来说就如同振奋剂,动物园曾有饲养员通过观察发现,若是很长一段时间不投喂“毒味”,它们会出现萎靡不振的状态,吃那些无毒的东西也不起劲,投食有毒昆虫后,马上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唧唧地“唱起歌”来。 尖尖的脑袋,细长的身体,圆亮的黑色小眼睛,身后带着一条长而蓬松的尾巴,浑身毛发是灰黑泛棕的颜色,从脸到肩膀还有两条白色的毛发,第一眼甚至有可能把它看成大老鼠。眼镜蛇、五步蛇、黑曼巴……这些名字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但就算是这些无比危险的剧毒蛇,也仅仅是食蟹獴的美食而已。 食蟹獴除了自己挖洞,还喜欢抢占老鼠洞自己住,不仅抢家,甚至还要把地洞的原主人吃掉。除了老鼠,这种体型不大的小动物食谱上还有青蛙、鸟、田螺、螃蟹、各种昆虫等等,以及令人闻之色变的毒蛇。 食蟹獴装备精良,灵活的指爪,粗壮有力的指掌,对于一般猎物,可以一击必胜。 食蟹獴是我国仅有的两种獴之一,体型还没有普通家猫大(成年只有40-80cm),但捕猎能力极强,尤其是捕蛇的时候。当与蛇相遇时,它立刻就会兴奋起来,仿佛即将吃到满汉全席一般,围着蛇不停转圈。然后食蟹獴会反复试探蛇的攻击,找到机会就扑上去咬一口、拽一下,直到把蛇的体力耗尽,才扑上去咬碎蛇的脑袋。 目前科学家还在研究獴为什么能免疫蛇毒,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是獴体内某种基因发生了与众不同的变异,导致蛇毒无法与它体内的一些元素结合,自然也就威胁不到獴的生命了。 食蟹獴喜群居,一般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树林草丛、土丘、石缝、土穴中,它的嗅觉十分灵敏,即便是地下的蚯蚓也能被它轻松锁定,食蟹獴利用吻部和前爪协同工作,可以迅速从泥土中挖出可口的食物。它虽然爱吃蛇、吃螃蟹,但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杂食动物,埋藏在地下的虫子,树上的鸟类、鸟蛋,水里游的鱼虾,地面上蹦跶的蛙类,林中穿梭的鼠类,偶尔还食野草、草根、树皮,只要是食蟹獴能吃得下的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