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我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第一个故事,关于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干净。它让我想起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剧作家普莱卫说过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生活的信心只有在超越种种磨难之外,在与儿童目光的相接中获得。</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句话,我才恍然明白了《千与千寻》。它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的冒险,却给了我这个成人某种生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这种信心,就来自孩子清澈的眼光,来自一种未经世事的无畏和诚实。</p> <p class="ql-block">千寻身上的「天真无畏」,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个习惯了退缩和逃跑的世界,哪怕一点点的承担,都像是莫大的道德。</p><p class="ql-block">千寻肯定不曾意识到,她的率性而为在别人眼里,竟是值得被仰视的。她不过是凭着一个孩子的直觉,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p><p class="ql-block">其实,从影片一开始,宫崎骏就为我们揭示了,穿越这座小镇的钥匙。</p><p class="ql-block">也正是这种来自孩子的天然的拒绝,让她拿到了小镇的钥匙,她得以徜徉其中,受人喜欢、敬佩,并最终有尊严地离开。</p><p class="ql-block">她并不是超人,也不是英雄,而只是一个保留了本真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而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p><p class="ql-block">那种向善的本能,无需外寻,只需回看,并与曾经的自己对望,便可获得。</p><p class="ql-block">这不就是《千与千寻》,最令我们宽慰的部分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第二个故事里,没有邪恶,没有幽暗,而只有一个少女,面对终将逝去的童年,所作的一次告别。</p><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前行,但遗憾的是,我们总来不及好好告别。</p><p class="ql-block">在经历了一场奇幻地冒险后,千寻终于迎来了与童年作别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只见,在波涛散去的平原上,回家的路就在前方,白龙对千寻说:“去吧,记住,一定不要回头!”</p><p class="ql-block">两人就此分手。</p><p class="ql-block">那一刻,碧空如洗,有大片的流云飘过,千寻踏过青草与沟壑,穿过隧道,在现实世界里和父母团聚。</p><p class="ql-block">而白龙的话,还在耳边回响:“不要回头!不要回头!”</p><p class="ql-block">因为,根本已无法回头。</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回到来时的车前,看见满车的落叶,母亲说:“一定是有人恶作剧吧。”</p><p class="ql-block">其实,恶作剧的不是人,而是时间。</p><p class="ql-block">而那个叫作童年的小镇,就坐落在时间的原点。</p><p class="ql-block">它将永远矗立在记忆的平原上,目送着渐渐长大的千寻,一步步走远。</p><p class="ql-block">不必等她回来。</p><p class="ql-block">因为时间是一列有去无回的列车,穿行在忧伤的海洋里,向着一个叫未来的地方,决绝地驶去。</p><p class="ql-block">但也不必绝望,就像片尾曲《永远同在》中唱的那样:</p><p class="ql-block">纵有数不尽的悲伤,去往之处一定与你相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节1:当父亲走进那个不知通往何处的漆黑的洞口时,千寻不断地表现出害怕、无助,希望用这些来博得父母的同情和怜爱,甚至剧外的我,也忍不住想去拉住她的手,把她紧紧搂在怀里,因为她是那样的柔弱和无助,而她的父母仍旧义无反顾地朝洞里走去,甚至连头都没有回,眼看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理会,而父母越走越远,就在短短的一瞬,小小的千寻必须作出艰难的决择!去还是不去?当然,她最终选择了跟随父母。但细想一下这些细节,真是又惊又叹!想不到故事的刚一开始,就埋下伏笔,这也将是贯穿整个剧情的中心思想:要独立!要自强!要勇敢!要有自己的思想!要相信自己!想想我们周边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亲捧在手心里,学习、工作、甚至恋爱和婚姻,一切都安排好,凡事都必须按照父母的思想行事,否则就是“不听话”,再大点就是“不孝”,“小孩”只是大人的附属品,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比起来,而日本人则从小就选择了对小孩的“残酷”,这样的残酷,恰恰造就了下一代自强、自立。</p> <p class="ql-block">细节2:当发现自己的父母亲忽然变成了“猪”的时候,换作中国孩子可能只会坐在地上大哭而且不知所措,故事合情合理,没有将小千寻神化,而是安排“白龙”的出现,让失望的人不要绝望,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的力量”,“朋友的力量”,日本人早早地告诉下一代,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交到合适的朋友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比你父母的作用更重要!小千寻在朋友的帮助下,没有绝望,而是将悲痛隐在心里,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轻言放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细节3:小千寻进入油婆婆的管区后,在这样的一个在“人”眼里的鬼怪世界里,并非那样的恐怖和不堪,这里一样有权力,有组织,有等级,有制度,还有潜规则;有善良,有真诚,有朋友,有勾心斗角,有无奈,有贪婪,有欢声笑语,有娱乐,还有幽默,其实无不是“人性”的透射,甚至,现实中的社会和人,远比这鬼怪世界,来得更残酷、复杂一些。当小玲划船送千寻上船去坐“火车”的时候说:“千寻,以前我说过你好笨,现在我收回这句话!”</p> <p class="ql-block">细节4:“白龙”救了千寻后,并未有按照俗套的剧情,受难者遇上“贵人”,从此一片坦途……不论从剧情,还是从寓意上讲,这又是高明的一个地方:“白龙”再有本事,他也是整个阶层里的一员,他也有属于他的位置,属于他的畏惧和无奈,这里再次告诫年轻人:要有非常务实的态度!这个世界上,你可以碰到机遇,而绝不可能碰到“神”,自己的路,还是得自己走。且听“白龙”把千寻送到锅炉爷爷那里去的时候,说了一句:“在这个地方,只要你有工作,汤婆婆就永远拿你没办法”,这又是一句相当务实而精辟的真理啊!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人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在这社会上,是没有支点,很不安全的。</p> <p class="ql-block">细节5:作者将千寻的父母变成“猪”,原因是因为贪婪,这何尝不是对人的一种警示!人一旦被欲望所左右,一旦失去了勤奋,只知道享受,也许就是思想开始沉沦,开始堕落的时候,如果不加以自省和控制,一旦变成“猪”,后悔都来不及!油婆婆那一栏满满的“猪”便是佐证;一旦变成“猪“,就会变得面目可憎,泯灭人性,剧中千寻中途去看他的父母时,他们已经认不出他们的女儿了,他们已经彻底地沦丧!若不是千寻的不懈努力,也许他们就只能一辈子当“猪”了。这又是在警醒下一代,要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亲,也不能一味盲目地相信,他们一样是人,他们一样有缺点,当你看到父辈沦落的时候,你要勇于去解救他们!这让我想起了《论语》“不孝有三”中的其中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p> <p class="ql-block">而除了这些,剧中还有很多美:</p><p class="ql-block">千寻对父母不离不弃,是亲情之美;</p><p class="ql-block">“白龙”拔刀相助,是正义之美;</p><p class="ql-block">锅炉爷爷对后辈的照顾和爱护,是慈爱之美;</p><p class="ql-block">千寻对钱婆婆,对青蛙怪,对无形怪,对“煤屎”们的恶意,毫不记恨,反而以真诚感化了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帮助,这是容、恕之美;</p><p class="ql-block">还有无形怪从“好”到“坏”,又从泯灭本性回复到善良的一面,是人的“知错能改”之美;</p><p class="ql-block">剧中不断地强调“名字”的重要性,其实是告诫人们不要迷失自我的警示之美;</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贯穿整个剧情的勇气之美,勤奋之美,坚持之美;</p><p class="ql-block">当然,画面也很美!</p><p class="ql-block">当看到千寻与琥珀川(白龙的原名)飞起来的那一刻,我竟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逃出牢狱,在雷雨中振臂高呼的那一幕,竟是如此的相似,这是获得自由的感觉啊!</p> <p class="ql-block">当千寻最终战胜困难和她自己,走出洞口的那一刹那,我不禁深深地为一开始进洞时想要拉她一把的念头而羞愧!现实中的我,哪有她那般的坚强。</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和我一样,在现实中彷徨,却从未放弃过理想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