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的收获

★★

<p class="ql-block">今年三月,因为交通事故而骨折,我是在医院度过的;也是在三月,在医院里,我读完了对我来说比较艰深枯燥的《文心雕虎全编》,这是我的阅读地图上出现的崭新的领域。能在医院里安静地不受打扰地把它读完,我其实还挺感激的。因祸得福,一次事故,读完一本书,也算有收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之前已经绝版很久了的书,“文心雕虎”本是发在《中国儿童文学》杂志上的刘绪源的个人专栏,发表的都是刘绪源多年来对儿童文学问题的一些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将自己对这本书的阅读做一个总结,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作者是谁;二、书中的重要观点有哪些;三、我的收获有哪些?</p> 作者是谁? <p class="ql-block">《文心雕虎全编》作者是刘绪源,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历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报》副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著有小说《“阿戆”出海》,理论专著《解读周作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长篇随笔《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苦茶与红烛》,以及书评书画集《隐秘的快乐》《冬夜小札》《桥畔杂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文轩这样评价刘绪源:刘绪源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人有自己的架子和风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因为有他和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有了对话风气,有了必要张力,从而避免了随风唱和的堕落。他对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当是商业化浪潮中儿童文学界须时刻聆听的钟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方卫平说,了解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批评现状的人都知道,刘绪源是一个特殊的批评个体存在。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当真正理性、犀利、率真、充满个性感悟和体验的批评成为当代儿童文学批评中的稀有现象时,绪源先生以他的执着、坦诚和天分,成为儿童文学批评现场中那个不时发出真实而锐利尖叫的“孩子”。他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儿童文学》《文学报》等报刊上坚持了多年的批评专栏“文心雕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一道独特的学术批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有众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如:顾抒、黄蓓佳、李东华、李学斌、陆梅、毛芦芦、牧铃、彭懿、秦文君、任大星、任溶溶、孙玉虎、萧袤、萧萍、小河丁丁、谢倩霓、殷健灵、张弘、朱自强等对刘绪源的理论文章给予了高度诚恳的赞扬。</p> 书中重要观点有哪些? <p class="ql-block">在自序部分,提到“什么是儿童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刘绪源说,评论家的主要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揭露作品中的问题,而是推进——并不是自己推进,主要是作家们在推进,评论家应是作家们前进时的助力(不是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评论和研究又是很重要的。儿童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是让文学活起来,发展起来,让儿童文学有蓬勃的生命力。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当下的创作,寻找创作前进的动因,发现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新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研究青年作家汤汤的童话时,刘绪源提出,汤汤以审美的、童话的境界来对应现实,这种强烈的现实感能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研究李秋沅、谢倩霓等人的新作时,刘绪源又发现了“质感”的重要。他提出“文学中的质感,其实是由那些‘编不出来’的部分组成的。一部作品,从头读到尾,如全都是别人也能编出来的内容,那就是没有质感。能支撑起质感的,应是再聪明的脑袋也无法编造的,那只能是生活赐予的,是你生命中所偶遇的,是长期积累的独到发现和体验。纯文学的‘真生命’,就是由大量充满质感的文学体验聚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研究顾抒的短篇幻想小说时,刘绪源说,幻想小说是现实和幻想的结合,要想不单薄,只有在现实这部分加重加厚,同时,在幻想中注入更多现实的底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研究动物小说的时候,刘绪源又发现,真正一流的动物文学必须有一定的“纪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类的理论发现还有很多……</p> 我的收获有哪些? 把握文学阅读的“轻”与“重” <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我总是比较喜欢“有用”的书。自己读书时,我只读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在给孩子选书时,我喜欢选有“教育”意义的书,总是希望通过读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的阅读实在是太“功利”了,甚至可以说太“无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书里,刘绪源告诉我们,孩子既需要真正的沉甸甸的力作,同时也需要“有意味的没有意思”的作品。我们的儿童文学应该在“轻”与“重”这两个审美向度上都能有新的、长足的发展。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有意味的没有意思”的“轻”的作品方面的阅读太欠缺了,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也太缺了。现在改变选书观念,希望为时未晚。</p> 创作,应是一种发现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我都特别羡慕作家,羡慕他们有满腹优美的文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读了《文心雕虎全编》,我突然发现,真正的“纯文学”,原来是从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出发,以艺术的敏感、真诚和执着,反复挖掘,深入探险,以求在作品中凸现它们最本真的面貌和最大的价值。文学离不开生活,日常生活的文学魅力是不容忽视的。创作并不只是摆弄材料,创作是创造,是由你的心灵去重新发现世界。对生活的耿耿于怀,是做一个好作家的必要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在写作时,是否更应该关注我们的生活,从真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汲取素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不是只会空空而谈的幻想者。理论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会有真进步。写作与创作,应是一种发现,发现生活,发现真,发现美,发现自己与世界。</p> 真正的研究产生真正的理论 <p class="ql-block">干一行,爱一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教育研究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什么是理论,什么不是理论”中,刘绪源说,“信口开河地瞎说”不是理论,“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别人说”也不是理论。理论大约总应合乎这三点:找到“真问题”,对问题做剖析,为自己的剖析提供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要想做教学研究,就先要发现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从“真问题”出发,去读书,了解前人的研究;去调查,了解身边的实际情况;去思考,试着做出解释或假设;再继续调查;继续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前人的理论成果引导自己的研究,从自己的研究中发现新的理论,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者。</p> 像大树一样成长 <p class="ql-block">你能造出一棵树吗?——不能!唯一的办法,是让树自己长大。人的成长也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要顺应创作规律,任何生命体都有自然的酝酿生长的过程。作家不例外,教师也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应成长规律,在该扎根的年纪,别着急开花,一步一个脚印,把路走扎实,相信,成长自会在合适的时机,不早也不晚,悄然而至。</p> 结语 <p class="ql-block">一次阅读,就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三月已过多半,很高兴,自己在《文心雕虎全编》中,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愿自己保持读书的习惯,养成总结的习惯,练就思考的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