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来龙去脉,领会新课标的价值追求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23日下午,“‘市培计划’——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培训”160名学员齐聚大会议室,凝心聚神地观看张卓玉老师关于新版课程标准价值追求解读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专家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二、学习提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三、内容回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新课标的承前启后功能</b></p> <p class="ql-block">  1.新10年的新使命(2022-2032)。一是梳理过去40年的教育遗产,能带上哪些,能留下哪些;二是迎接、适应、服务从小康到现代化的新时代的新型社会形态、文明形态的需要;三是在观念建设、机制建设上为未来30年现代化教育事业奠基。</p><p class="ql-block"> 2.温饱—小康社会的教育福利:恐惧贫困,期盼教育改变命运。一是崇拜勤奋,即苦教苦学,不惜代价;二是崇拜知识,即教、学、评全方位的追求知识的多、精、细;三是崇拜竞争,即家庭、学校、学生、政府间的攀比、竞争。</p><p class="ql-block"> 3.温饱——小康社会的教育后遗症。一是急功近利,应试决定一切;二是独尊知识,忽视能力、观念、品质等;三是碾压好奇、探究、个性、尊严、幸福等内需;四是认同、接受、想方设法默认应试。</p> <p class="ql-block">  4.对小康遗产的态度。一是坚持传承与改进的原则;二是尊重和适应社会的渐进变迁,感受和判断社会的本质改变;三是教研部门在尊重学校现实、尊重教师实际上的承前启后、主动研究,以引领方向。</p><p class="ql-block"> 5.从小康到现代化:逐渐走向舞台中央的新观念、新文明。一是对学生的精神需求、心智需求的发现和尊重,引导学生叩问自己、忠诚自己;二是对学生的幸福权、个性发展权、做事权等基本权利的认同与尊重;三是对学生潜能、兴趣的欣赏和培养;四是对多样化发展的态度;五是对自然的新态度;六是对从容、安全、优雅、享受过程的教育品质的重建;七是构建现代化的新型发展模型;八是构建新型素养体系。</p><p class="ql-block"> 6.参考:欧洲学生生活质量与学生成绩研究。一是学校给学生发展提供机会;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成效感;三是来自教师的关注、理解、支持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其价值追求</b></p> <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参与新课标修订工作中的两点感受。</p> <p class="ql-block">  第一,修订工作坚持强化国家意志、体现问题导向的基本遵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育人,即如何落在实处,如何统领、融合“教书”;二是创新,即课标的创新,育人内容与育人方式的创新;三是实践,即关注教学内容、方式,关注学生生存质量;四是减负,即如何实现从重结果、重压力到重过程、重动力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第二,致力于新10年的新发展。一是从温饱—小康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第一个10年,教育的奠基意义;二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背景下,教育可能、应该发生哪些改变。</p> <p class="ql-block"><b>  1.新课标的主要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b>一是教学内容从碎片化、浅层化向整体化、深度性的教学;二是教学方法上将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落在实处;三是考试评价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四是育人目标转向素养指向。</p> <p class="ql-block"><b>  2.新课标的几个关键词。</b></p> <p class="ql-block"><b>  关键词之一:核心素养</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  第一,要弄清楚核心素养,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何要用素养取代“知识、能力、价值观”这三维?二是为何要用素养来概括价值观、品格、能力?</p><p class="ql-block"> 第二,素养的内涵就是既能且愿的胜任力。具体体现在学习落脚点的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对学科原理、学科方法掌握,第二个层次是对原理、方法的功能、意义的掌握,第三个层次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走向信赖、欣赏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b>  关键词之二:大任务</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关于“大任务”,新课标里有各种表述: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活动、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项目、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主题学习、深度学习等。</p><p class="ql-block"> 2.大任务思想的价值追求。</p><p class="ql-block"> 第一,建立对事实的应有态度,即关注事实、尊重事实。一是好奇心的满足与培养;二是价值中立的观察、关注、尊重,师从事实;三是接受事实提出的问题、任务,挑战(书本、老师)外。</p><p class="ql-block"> 第二,培养学生训练有素的感受力。一是在体验中培养感受的敏锐性与丰富性;二是在感受中发现和叩问;三是在感受中欣赏各种形成的美。</p><p class="ql-block"> 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培养学生参与、担当、勇于和善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二是重新定义学生,即前移学生参与生活、贡献社会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第四,体现做事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是做中学,而非先学后做,先学后用;二是做真实的事;三是真实地做事。</p> <p class="ql-block"><b>  关键词之三:真实性与实践性</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真实性的体现。一是尽可能让学生直面真实生活、真实社会、真实研究;二是建立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连接点,以连接点为教学起点;三是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考试评价都是全程的真实。</p><p class="ql-block"> 2.实践性的体现。一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活动中学;二是创设观察、考察、实验、调研、设计、测量、策划、制作、观赏、阅读、撰写、创作等实践活动。</p><p class="ql-block"> 3.真实性、实践性要求的价值追求。一是严肃课程的整体性,体现在既要落实“课”,更要落实“程”,认识到“程”的严肃性、重要性和不可选择性。二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本质,即从先学后用的“储备—组装”式学习到以用促学的“应用—生成”性学习。三是变革的必然性,是社会进步、文明水平提升的大趋势,即尊重生命需求、尊重人性需求,关心学生的生存质量,追求教育的文明维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新课标背景下的教研工作</b></p> <p class="ql-block">  1.教研、科研工作应有的转型意识。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尊重一线、尊重现状,与一线老师一起研究、一起成长,又要关注新时代、新文明的变化,与新时代同步。</p><p class="ql-block"> 2.开展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如开发学习支架、评价量规研究,开展学科大观念设计研究,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素养研究,开展户外学习研究,开展作业研究、命题研究等等。</p><p class="ql-block"> 3.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教育的现代性研究、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资优学生的培养研究、学习输入与输出互促互依结构的研究等。</p> <p class="ql-block">  第六组学员代表总结学习,发表学习感言,既梳理了讲座重点,又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学员感悟</b></p> <p class="ql-block">  在张卓玉教授高屋建瓴的引领下,我们不断实现着对新课标是什么、为什么的高位理解,实现着从内容到方式的结构化梳理,系统化整合!当张教授把讲座话题引向“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素养研究”上时,大家都在思考:我们现阶段的知识、能力、观念结构能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如果把我们的工作看作是为国家做的一件事情,那我们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立德树人的内涵所在!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我们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坚持做中学,用中学,活动中学,且行且思,不断提升我们“既能且愿的胜任力”,赋能孩子们走向未来的幸福成长!</p><p class="ql-block"> ——梁平区桂香小学 朱明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版课标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这种结构性改造是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质增效服务,为学生的学习留出探究实践、创新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深感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只有加快深研细学、吃透吃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升素质与本领,以强大的课程领悟力和践行力,迎接新时代深化课程改革和课程育人新局面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九龙坡区高新实验一小 汪君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我对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在价值追求上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很难把控一堂好课在知识、学生、教师之间该如何定位,但今天听了张教授的分享我深刻认识到了“为谁而教”“教什么”“教得怎么样”的问题。讲座中多次提到的“素养”“实践”等几个高频词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牢牢遵循两个基本的价值标准,以“标”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评,创新课堂,助力学生的幸福生长。</p><p class="ql-block"> ——合川区濮湖小学 黄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听了张教授《新版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的专题讲座。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最大的感受有两点:1、转变观念。从新课标修订的意义和价值来看,固有的观念、教学经验等已不再适应从小康到现代化阶段的时代要求,必须做出改变。2、加强学习。新课标的修订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的落实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素养。目前,教师的素养是跟不上新课标的要求的,要让新课标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提高教师素养。而愿学、会学、不断学才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涪陵区珍溪镇中心小学校 余庭兵</p> <p class="ql-block">  虽是观看录课视频,但人人都专心致志地聆听,一丝不苟地做着笔记,都希望从张老师的讲座里透彻领悟到新课标的内涵和价值,真正领悟到新课程和新课标之“道”。正如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则止于术。又如庄子所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因此,让我们在培训中收获真理、真“道”,让新课标引领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研究、去改革、去进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辑:第二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