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助提升,科研兴校促发展——记五指山市第一小学2022年立项校级小课题成果展示活动(一)

遇见美好

<p class="ql-block">总监制:王继民</p><p class="ql-block">副总监制:吴雪霞</p><p class="ql-block">责任监制:吴彩玉 王红花</p><p class="ql-block">活动策划:教研室</p><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王雪萍</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3月21日</p> <p class="ql-block">  为丰富课题研究过程,展示研究成果,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3月21日上午,我们学校举行了2022年立项校级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课题组成员和全体语文老师共同观摩了两节展示课。</p> 课 题 展 示 安 排 课 前 要 求 <p class="ql-block">  课前,吴校长就两位做课老师的课题为我们做了一个阐述,首先第一位做课的老师是王连莹老师,她主持的课题是:提升低年段小学诗歌朗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目标是:第一,研究低年段小学诗歌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第二,制定一套有效的诗歌朗读评价体系。吴校长要求听课的老师们要围绕课题认真倾听,诗歌朗读,读的怎样?分量如何?第二位做课的老师是王红花老师,她给我们带来的是《鲁滨孙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交流课。她主持的课题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目标有四点:一是整理出适合本校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书目。二是提炼出阅读整本书的有效教学策略。三是构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程。四是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吴校要求看课的老师要注意交流课上它有哪些教学策略。我们学生的能力是不是有所提升,或者在我们平行班中是不是表现得有些凸显?有成效?吴校长要求听课老师要聚焦他们研究的目标,看看他们的成果有没有,有没有体现他的研究目标?</p> 展 示 环 节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由王连莹老师和二(7)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展示课《祖先的摇篮》。整堂课王老师从检查预习——认识问句——朗读问句——创造问句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结构严谨,层层递进。</p><p class="ql-block"> 教学时,王老师紧紧围绕课题,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朗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悟。王老师先从指导读好短语和问句开始如:“摘野果、掏鸟蛋、追野兔、采蘑菇······”等,特别是读问句,教会学生读好问句(先低后高),王老师还指导孩子读出不同的节奏,学生读得兴趣黯然;再到读好句子“这是多大的摇篮啊!”“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先指导读好两个“啊”的不同读音,在引导学生体会感叹词放在句首和句尾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一样;最后指导读好整首诗,朗读的指导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过程。王老师还特别注重以评促读,通过老师的评价,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效果显著。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煤乏味,王老师在朗读训练中,还采用多种辅助于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王老师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王老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由王红花老师和六()班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鲁滨孙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整堂课,王老师从以下六个板块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一、谈话导入,复习感知。</p><p class="ql-block">二、寻找观点,引发思考。</p><p class="ql-block">三、记录故事,定位主题。</p><p class="ql-block">四、发现特点,感受好处。</p><p class="ql-block">五、推荐书目,拓展阅读。</p><p class="ql-block">六、布置作业。</p><p class="ql-block"> 第一板块:复习感知,梳理方法衔接本课内容。在复习旧知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并借助作品梗概回顾《鲁滨逊漂流记》主要内容,多元、立体评价鲁滨逊,自然衔接到本课内容。</p><p class="ql-block"> 第二板块:寻找叙述者的观点,引发自主思考,形成有深度的观点。王老师先示范引导,以“寻找叙述者的观点”为阅读目的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内容、勾画中心句、提取关键信息等策略,并借助策略单的提示,抓住文中关键节点的叙述者观点,联系上下文,找一找,这些观点来自于哪里,引发思考。同时,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思考,并且形成有深度的观念,监控思考的过程,最后进行方法小结,渗透阅读方法:寻找观点—建立联系——形成观点。这样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更加深入,得到的启发也就更多。</p><p class="ql-block"> 第三板块:定主题,记录主题,升华主题。在观点对对碰中,学生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而作品的主题也往往就蕴含在叙述者的观点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的提示,发现作品主题,联系文本,借助策略单,尝试从故事中找出三个体现主题的部分,然后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相互补充修正。最后结合写作背景,进一步深化作品主题的理解。联系生活、学习经验,谈谈自己得到的体会、启示,从而升华主题,构建“文本——自我——世界”的联系,形成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第四板块:分析作品语言特色,练习表达。王老师提取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朗读发现这本书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中还穿插着主人公的独白与反思。让学生体会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显得亲切自然,语言明白简洁。相机安排现场小练笔:试着以第一人称记叙一件事情,读写结合,迁移内化写法。第</p><p class="ql-block"> 五板块:推荐阅读,拓展延伸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梳理归纳方法,倡导运用习得方法,继续深度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还可以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等名著,跟随名著中的主人公进行一次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和他们一起经历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奇遇,一起成长,让学生体验成长的欢乐和艰辛,收获智慧和勇气。</p> 活 动 掠 影 <p class="ql-block">  看,听课的老师们时而沉思,时而记录,生怕漏掉了哪个重要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  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离不开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引导,也离不开一线老师的参与。我相信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引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p>

学生

朗读

王老师

阅读

课题

老师

整本书

问句

引导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