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路漫漫 诗意黄河谱战歌

雷一声

<p class="ql-block">141、路漫漫</p><p class="ql-block">诗意黄河谱战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p><p class="ql-block">抗起枪,举起刀,杀敌立功劳。</p><p class="ql-block">这两句诗,描述了当年全国人民高唱着黄河颂的歌声,投入抗日战争的战场烽火的生动的战斗画面。</p><p class="ql-block">黄河精神汉江魂,古城河口出名人,</p><p class="ql-block">一首战歌震天地,怒潮滚滚赶东瀛。</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她的主题说的是一首抗日战歌,成就了湖北省老河口市的一位文化名人张光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全国军民高唱着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那壮美的旋律,战斗的呼唤,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呐喊,是永不熄灭的战斗火炬。中国人民发扬黄河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1963年的2月底,在谷城县紫荆山区海五爷家的故事会,按时开演了。</p><p class="ql-block">这一次的故事会主,谭炳煊大爷讲的是一个人和一首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故事开讲前,谭大爷对我们说,如果是有人要问光未然,是何人也,也许晓得他的人,不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若要问你知道《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是谁写的吗?知道这首歌歌词写作的人,一定是会有不少的人,特别是年龄较大一些的人,一定会忘不了这首歌的。出生于1889年,比《黄河大合唱》1913年出生的歌词作者张光年长15岁年长的谭炳煊大爷,自豪而双骄傲地对我们说:这是一首抗日战歌,她的歌词作者,是咱们光化县老河口路家巷人张光年,他的笔名是光未然。</p><p class="ql-block">谭大爷对我们说这首歌,不仅是一道抗日战歌,而且是咱们老河口的进步青年张光年写的歌词,这呀,是咱们老河人的光荣和自豪的一件事;这首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曾经唱响了延安宝塔山下的四面八方,唱响了黄河上下,长江之滨 ,长城内外,唱响了全中国,鼓舞着千百万中华优秀的儿女,投入到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抗日救国 奋勇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人民战争的大潮中,直到取得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张光年,生于1913年11月1日,逝于2002年1月28日。曾用名张文光,张华夫,笔名光未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生于湖北省老河口市汉江之滨的路家巷。1925年毕业于光化县老河口镇公立商学校(老河口第六小学的前身)。1932年离开老河口,前往武汉。上中时学参加大革命,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张光年辍学到钱庄当学徒。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参加秋声剧社任社长。1935年退学到武昌安徽中学任教当老师。这时候,张光年在在报刊发表文艺论文;组织拓荒剧团,创作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独幕剧。其中《阿银姑娘》序曲歌词《五月的鲜花》,歌颂抗日志士,表现民族觉悟,鼓舞了抗日志士。1936年,张光年到上海,从事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鼓动活动。“七七事变”抗战暴发后,张光年来到武汉、鄂北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秋,张光年率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活动在晋西吕梁山游击区一带。1939年,张光年到达延安,同年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作品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组诗气势磅礴,经冼星海谱曲,在抗日军民中广泛传唱。接着,张光年,奉命来到重庆开展文艺宣传工作。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皖南事变后,张光年赴缅甸主编《新知周刊》,组织华侨青年战时工作队。1942年,张光年回昆明,任北门出版社和民主周刊的编辑;以诗歌创作和朗诵参加昆明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抵达北平,编辑《民主周报》北平版。1946年,张光年赴晋冀鲁豫解放区,先后任北方大学艺术学院主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教育长、《剧本》月刊主编、《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 、副主席,同时写作诗歌和文艺评论,辑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江海日记》、《光未然诗存》等著作。 </p><p class="ql-block">张光年,是从湖北老河口市汉江之滨路家巷,走出来的一位闪耀在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颗文艺明星,他的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者。</p><p class="ql-block">钢琴伴奏《黄河大合唱》,这首唱响全中国的大合唱战歌,是由当时的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 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高亢激越、锵锵有力、气吞山河、气冲霄汉、鼓舞人心的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普世的宣传、教育、鼓舞意义的经典歌曲,她的演出不仅在陕甘宁青边区起到了极大的振撼鼓舞士气的作用,而且在国统区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信心,团结抗日、打败日本侵略者,起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诗人,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他与冼星海共同合作创作的《黄河大合唱》,1938年,由延安鲁艺合唱团首次排练演出,那壮美的的旋律,战斗的呐喊,既像是一声声春雷,又像是波涛连天涌的黄河巨浪,激荡着边区抗日将士的心。</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黄河大合唱》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一百首”的行列。这首歌,就像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永远呼唤着我们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战斗!</p><p class="ql-block">根据谭大爷讲述的张光年的故事,写诗一首,表达对张光年的敬爱祟敬!对黄河和《黄河大合唱》永远的祟敬和信仰!</p><p class="ql-block">诗名:</p><p class="ql-block">诗意黄河谱战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河口向延安,</p><p class="ql-block">抗日斗志冲九霄,</p><p class="ql-block">黄河翻滚浪涛涛,</p><p class="ql-block">激情写下黄河谣。</p><p class="ql-block">烽火铁流谱战歌,</p><p class="ql-block">杀敌前线出英豪,</p><p class="ql-block">一曲黄河大合唱,</p><p class="ql-block">神州江山尽破晓。</p><p class="ql-block">中华儿女上战场,</p><p class="ql-block">冲锋陷阵立功劳,</p><p class="ql-block">打击倭寇把国保,</p><p class="ql-block">黄河母亲更妖娆。</p><p class="ql-block">钢琴伴奏大合唱,</p><p class="ql-block">犹如巨浪起高潮,</p><p class="ql-block">中华吹响进军号,</p><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志气高。</p><p class="ql-block">全国人民心一条,</p><p class="ql-block">军民团结不动摇,</p><p class="ql-block">阵地战,游击战,</p><p class="ql-block">地道战,地雷战,</p><p class="ql-block">不分东南和西北,</p><p class="ql-block">不分男女老和少,</p><p class="ql-block">神出鬼没把敌歼,</p><p class="ql-block">抗日怒火遍地烧。</p><p class="ql-block">保卫黄河,</p><p class="ql-block">保卫华北,</p><p class="ql-block">保卫全中国! </p><p class="ql-block">在故事会上,谭大爷感慨地对我们说,经过中国人人民十四年前扑后继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这首经曲抗日战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战斗精神的象征,是中化华民族四亿人民团结抗日用生命的血水浇开的一朵姹紫嫣红的胜利之花,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用之不歇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以上介绍的,是湖北省老河口人张光年,写的一首歌和老河口一位名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老河口人民没有忘记张光年,更没忘记他为抗日战争取得的胜利做出的奉献。为了永久的纪念张光年,老河口市政府把地处闹市区第六小学对面的小区命名为光年小区,把张光年的生平事迹和他创作的诗歌《五月的鲜花》镌刻在了光年小区的宣传栏的墙壁上,老河口城乡十多万人先后观看了这个宣传栏。同时,老河口市政府把原老河口第三小学命名为“光未然小学”。张光年的事迹,在光未然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教育和宣传。“发扬黄河精神,激荡诗意文化”,镌刻在了学校大操场的墙壁上,成了光未然小学的校训。十多年来,先后有一万多名小学生,学习过张光年的事迹,小学生们都以张爷爷为学习的榜样,胸怀祖国,志在四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决心长大后像张光年那样,努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做出奉献。</p><p class="ql-block">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        </p> <p class="ql-block">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p> <p class="ql-block">张光年老年时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精神焕发时的张光年。</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年轻时图片。</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1941年在乌兰巴托。</p> <p class="ql-block">地处老河口路家巷张光年旧居。</p> <p class="ql-block">老河口市路家巷。</p> <p class="ql-block">1938年,延安鲁艺合唱团,首次排练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2019年,入选中宣部“中国100部优秀歌曲”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张光年先生1992年,为陈时先生诞辰100周年丶中华大学创立80周年提词。</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老河口市牌坊街光年小区宣传栏中,介绍张光年一生的典型事迹。</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张光年写的诗《五月的鲜花》,镶嵌在光年小区的宣传墙上。</p> <p class="ql-block">光年小区。</p> <p class="ql-block">光化县老河口镇公立商业学校(第六小学前生),学校对面是光年小区。</p> <p class="ql-block">老河口市人民政府命名原第三小学为“光未然小学”。</p> <p class="ql-block">光未然小学的大操场,操场后的红墙上书写着一行大字“发扬黄河精神,激荡黄河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