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br>到了人生后半场,最要紧的不是取悦他人,而是修养自己。<br>修养自己,不是不愁吃穿,而是精神上的饱满充实。</h3> <h3>1,动以养身<br>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br>流动的河水不会腐坏,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食。<br>同样,坚持运动的身体,定能充盈活力,收获健康。<br>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一生靠着少吃多动的信条,活到了95岁高龄。<br>在北京任教期间,哪怕事务缠身,忙碌不迭,他都要安排时间运动。<br>在校园慢跑,或者到北海公园打拳,散步。<br>8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每天坚持户外运动。<br>走上讲台之时,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丝毫没有老迈之态。<br>90岁以后,不能外出经受风寒,他就在室内运动,蹬腿,伸腰,转动脖颈,尽可能让身体保持活力。<br>坚持运动的习惯,不仅让梁漱溟先生一生很少生病,而且延年益寿,活力长存。<br>作家周岭说:“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潭死水;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更像一汪清泉。”<br>坚持运动,改善自己的体质和免疫系统,拥有倍儿棒的身体,百病不侵,百邪不入,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是一切快乐的源泉。<br>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br>运动铸就健康,健康承载幸福,幸福是人生最好的意义。</h3> <h3>2,静以养心<br>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往往是内心状态的投射。<br>心境澄明,则世界清朗。心境不安,则世界浊乱。<br>养好自己的心,让内心处于一种沉静稳定的状态,人生自然从容不迫,坦荡无碍。<br>苏轼被贬黄州时,为自己建了一座草堂,他请人将草堂四壁绘满雪花,称之为雪堂。<br>外界复杂纷扰,雪堂却独守一份简单。<br>闲来无事,苏轼便静坐其中,独自面对四面雪白,内心平静而丰盈。<br>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若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安静祥和,不争不扰,不惧不乱,自然一切皆浮云,世事常安泰。<br>一所知名大学的心脏学系主任,突发急病,危在旦夕。<br>在经历了濒死体验后,他反省出两条人生定律:<br>一是任何时候都不要为芝麻小事而生气;<br>二是世界上的所有事都是芝麻小事。<br>正如仓央嘉措所说:“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br>如果动不动就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兵荒马乱、烈火烽烟,那一生大概要在痛苦中度过,鲜少浪漫精彩。<br>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br>颐养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杂事不扰,就能安享人生的快意,岁月的静好。</h3> <h3>3,俭以养德<br>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br>意思是,俭朴,是最大的美德。奢侈,是最大的邪恶。<br>一个人生活俭朴,物质简约,生活简单,才能让心灵不为外物所累,灵魂不被欲望所困,做坦荡而纯粹的自己。<br>晚清曾国藩,一生节俭自守。<br>衣着方面,他常年穿着家人纺织而成的土布衣服,唯一的绸缎褂子,只在重要节日出现,三十年犹如新衣。<br>居住方面,他反对大兴土木,终其一生未踏进弟弟偷偷兴建的新屋,还坚决反对家中购置私田。<br>饮食方面,更为人称奇。<br>有一次,饭里有颗谷粒,他居然用牙齿把谷剥开,吃了米后,再吐掉谷壳。<br>而佐餐的菜肴,平时多以豆腐、腌菜佐食,一荤为主,被人戏称“一品”宰相。<br>正是如此节俭的家风传承,使得曾氏家族两百多年人才辈出、兴旺发达。<br>一个人放下对物质的牵绊,摆脱世俗的枷锁,才能全力以赴奔向自己期望的星辰大海。<br>正如曾国藩,能实现儒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传奇,主要就是靠着物质极简,而精神极丰的人生态度。<br>人生于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物质并不是越多越好。<br>如果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在金钱名利上折腾,那么人生将毫无乐趣可言。<br>精神世界也会因为疏于打理,而荒芜干瘪。<br>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r>对生活多一些俭朴,对物质少一分期待,不要利欲熏心,不以虚荣惑志,删繁就简,少私寡欲,丰盈内心与灵魂,培养芬芳的美德。<br>▽<br>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好好活着。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要给活着让路。<br>而要有质量地活着,关键在于,养好自己的身体、内心和灵魂。<br>养身靠动,动则长久;养心靠静,静则不乱;灵魂的内核是德,俭以养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