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道德经(十)

邓振峰

<p class="ql-block"> 第六章</p><p class="ql-block">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细绵若存,用之不勤。</p><p class="ql-block"> 谷神,是能够生长天地万物的神秘之处,谷,空旷玄妙,神秘。谷神不死,这个能生长天地万物的神秘的地方充满了长生力量。其谓玄牝,可以说和母性一样,能够产生出万事万物来。是谓天地根,可以说这就是天地的根。细绵若存,用之不勤。微微似无,绵绵若长,生养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绵绵不断,功能永远没有穷尽。</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是说这个神秘莫测,既无处不在,又可以永远生长天地万物的道,像一个神秘的空谷一样,虽玄妙深奥,微细绵长,却用之不尽。生长万物,养育万物,无穷无尽,主要是说道是一切事物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大至天体,小到微尘,细至粒子量子,无穷大又无穷小,林林总总,都是由道而出,由道而养,由道而行,由道而成,由道而灭。</p><p class="ql-block"> 如果站在我们今天这个角度,可以反观一下老子关于道的认识,从当前科学的发达程度,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探讨,比如宇宙的起源,科学家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也有了一些比较可信的结论,从诸多天体运行以及微观探讨中,也得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特性。如对立统一规律,物极必反规律,物质与反物质的转化,场理论等等。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变化,基本上都受到这些规律的制约,这个现实情况很有可能是大宇宙本身具备的特性。</p><p class="ql-block">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 或许根本不存在什么时候有这个问题。但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来讲,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都存在一个与生俱来的惯性思维:即我从哪里来。由此延伸到地球从哪里来,太阳从哪里来,宇宙从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本来不存在的问题,由于我们人类认识上的局限性,就从人类认识的主观性上产生出来这么一个问题。特别是古圣贤,包括老子等一些古代哲学家,把宇宙本有的一个特性,硬是想找到一个出处,所以老子在整个道德经中都是把这个东西强名为道,由此便于回答天地宇宙万物来源这么个问题。否则,在“从何处来”这个莫须有的固定思维下,便无法去解释天地万物的规律问题。</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今天的认识论讲: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无论大小,无论长短多久,都存在着自身本有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不以任何事物,任何时间,任何人类的意识所左右。这个规律只能被人们去认识,去反映。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影射万物,而不并是万物。而规律只能是人们在认识万物中了解到的宇宙的一个属性,这个属性即制约万物,但又不是万物。古圣贤老子在道德经中强名为道,就是这么个属性而已。人在认识这个宇宙中不是任何物,而任何物都具有的属性时,把原本宇宙中毫无关系的人的主观意识,即“认知”,也混同于宇宙万物之中。再加上人为的制造出一个从何而来的伪命题,就此产生了像道德经这样的宇宙观。</p><p class="ql-block"> 还拿镜子比喻,人的意识如一面镜子,它只可以反映万物,但它并不是万物。在它反应万物时,即有,在它不反应万物时即归无。在没有镜子时宇宙中不存在人类意识这个东西。有了镜子(人类产生了),镜子开始反映万物了,外界有什么里面有什么,以致万物,规律等等都可以反映了。老子就是从这个把人的认识予以物化的角度观察宇宙及其规律,以致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来。</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道德经是涉及到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界运行规则的科学巨著,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宗教性质的学说。</p><p class="ql-block"> (注:镜子理论)</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p><p class="ql-block">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外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永恒的存在,一是因为天地不存在生的问题,不存在生就不会产生死,二是天地生养运行万物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为自己就不会危害他人,所以不会受到他人的伤害,可永得平安,这段话是讲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圣人遵循天地的做法,不考虑自身安危生存,总是把自身的利益放在后边,谦卑礼让,与世无争。把人民大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如此做法反而能够得到人民拥护,成为众人的带头人。外其身而身存,把自身置之于名利、地位之外,一是可以使自己得到很多的修养,还可以得到众人的拥护,在身心两方面都获得最大的收益。</p><p class="ql-block"> 外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里说的私和今天我们常说的私的含义有区别,这里的私主要指个人安危。圣人外以其无私,是圣人处理各种事物,完全不顾个人利益和安危,处处把人民大众的利益和安危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甚至可以舍己舍身为人。这种做法恰恰是能够有效的保护了自己,在你遇到什么危险情况下,广大群众都会出手援助,故能成其私,即能最大化最有效的使自己得到保护。</p><p class="ql-block"> 得道多助,一个是遵循天地之道,一个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天时地利人和,无往而不利,不但能有效地保护好自己,还可以成就大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第八章</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上善,至善,最善。世间最为善良的就和水一样,给万物带来生机,带来方便,带来各种利好。但自己却没有任何要求,利万物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甘心处于众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众之所恶,即人们都认为那个地方不好,低洼、脏乱,甚至藏污纳垢,人们都嫌弃的地方。而水却甘愿处于此地,把众人所抛弃、厌恶的东西全部揽下。让出的都是干净、光明,高地等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故几于道,为了让出那些好地方,七扭八拐多次改变自己的行走轨道,一路走来,千让万转,最后落脚到都不愿意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水的这种至善的性格,使得水能够居善地,住在了最安全最不会产生争执动荡的地方;心善渊,千回万转,任劳任怨,友爱无私,忍让谦和;言善信,无论对谁都始终如一,恪守信用,不分类别,一视同仁;正善治,在水的这种高尚的品格下,如果用来治理,没有什么人不钦佩的,管理会进行的一帆风顺;事善能,遇事能够进退迂回,在最好的时机适应变化,把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动善时,在需要争取行动时把握时机,果断而行,该转弯转弯,该狂奔时狂奔,整体处于最佳状态。</p><p class="ql-block"> 以水的上善之特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姿态,与世无争,顺应局势,进而激流澎湃,退而委婉迂回,静而平淡如镜,动而龙吟虎啸。不因为世事繁杂而浪费自己的精力,做一些无谓的争吵,使自己永远处于一个优势状态。无忧、无怨,无过失,无危险,这就是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注:处众人之所恶的正确含义)</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