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河南支边青年: 六 (16)</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陈付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转战煤海盗天火 扎根矿山为潞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九日(农历正月初五),潞安矿务局劳动部门,按照在张庄中学制定的“支边青年分配方案”,被陆续安置到矿务局的各单位。这次矿务局在补充人力资源方面,一次性接收了扎子沟和小西沟两个农场的二千五百名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一个半月,郭孝敏副局长也顺利完成八一农场人员的手续审核和交接,亲自带领八一农场的三百名支边青年顺利抵达了潞安矿务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潞安矿务局通过两次调配,共接收了约二千八百余名支边青年,在补充人力资源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一年,潞安矿务局刚成立两年,正处在全面建设阶段,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矿务局为了选贤任能,做到人尽其才,全面掌握“河南支边青年”的个人信息,对新分配到各单位的职工进行了重新登记摸底建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矿务局劳资部门对新增职工摸底后,发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为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劳资部门在人员分配安置时,本着“文化程度”优先的原则,制定了岗位分配标准,将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人员,大部分被分配到矿务局机厂,或是相对的生产管理岗位。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各单位先给予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男性职工百分之八九十的分配充实到井下生产一线工作。女的被分配到矿灯房、职工食堂、石料场等一些后勤辅助生产单位。至此,二千八百多人全部得到了安置。从此,“河南支边青年”象一颗颗螺钉,被安装在了潞安矿务局这部高速运转,具有强大潜能动力的机器上。在这部机器上,他们用一生之忠诚,不离不弃地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一生之精力呵护着他们的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一年,潞安矿务局的采掘生产工艺还是采用木梁木柱,荆笆假顶分层开采的生产方式。生产全部依靠人力进行,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安全无保障,需要更多的人力补充到生产一线。“河南支边青年”的调入,为正在扩大煤炭工业生产的潞安矿务局从生产建设方面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力量,也夯实了安全生产的根基,潞安矿务局的总人数也从一九六一年初的六千余人一下猛增到约九千余人,其中“河南支边青年”人数占到了当时潞安矿务局职工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被分配充实到井下生产一线的人数,占到了当时井下一线生产工人总数的约三分之二。“河南支边青年”的到来,为潞安矿务局建局初期的规模化生产,解决了最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二年就在潞安矿务局准备大展宏图的时期,国内和国际形势,又出现了严重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严峻情况,这些不利因素也直接影响到了潞安矿务局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内形势,一九六二年,是我国在“左倾“思潮影响下持续经历了三年大跃进,扰乱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基本步伐;这也是我国同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整个工业战线受农业连续歉收的影响,除了工业钢产量预计可按计划完成外,其余仰赖农业原料的轻工业计划和农业计划都没有完成。三年间我国遭受的特大自然灾害,有九亿亩农田受灾,是百年不遇的灾害。一九六零年,苏联当局单方面废除了过去与我国缔结的几百个经济和技术合同,给我国在财政经济方面增加了很大的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际形势, 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加紧采用不同的方式,借中国“三年自然灾害”之机,趁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处在经济最困难时期,他们在国内国际制造政治动乱,在我国周边不断制造事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零年七月开始,苏联在中苏边界就不断地寻衅滋事;到了一九六一年,在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苏联要求中国本息一起偿还抗美援朝时苏联援华军事物资的贷款;一九六二年四、五月间,苏联当局通过其驻中国新疆的机构和人员,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引诱和胁迫数万名中国公民流入苏联境内。一九六二年初,印度军队在苏联的挑唆下,开始在“麦克马洪线”附近对中国领土不断发动大规模全线进攻,迫使中国军队要组织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一九六二年起,苏联又不断大量增兵中苏边境,对中国北疆形成新的军事压力。东南方面的蒋介石集团也利用中国内政外交的困难时期,积极准备其“反攻大陆的计划”。中国周边从东南、西南、北方三面安全骤然形成共振性恶化形势。一九六二年夏天融汇成了一种互相勾结配合的威胁,新中国周边险象环生,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威胁和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政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面对周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央政府正确判断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形势,果断提出了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决策,提出减少城镇人口和精减职工问题。一九六二年二月十四日,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六二年继续减少城镇人口七百万人的决定(草稿)》,最终确定了“全国减少职工超过一千万人,城市人口相应减少可能争取超过二千万人”的方案。为中国摆脱经济困境提出国民经济调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遭遇严重困难后,为力挽危局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节选《刘少奇与1962年经济大调整》】。一九六二年国家不得不采取压缩和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的策略,这就是被史学家后来称作的“六二压”政策。(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