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锺光伦先生的观点<br><br> 2019-9-25至2019-10-9,钟廷弁21世孙、四川成都锺光伦先生在多个锺氏群9连载发表了他作于2019-9-8的文章《从宋代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下面简称《刍议》 ),他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理生五龄”,他既否定“理公生于1062年”,也否定“提龄生于1229年”,而且这个角度很前卫,基本上是以史志论谱,用志史碑记去否定族谱的记载。我虽然知道有好几个宗亲都有他这个想法,但见以文章发表的,光伦先生目前应该是第一人!<br><br> 他的《刍议》重点有四:1、十七进士是官位造假,2、《源流传》可证明“理生五龄”,3、宋前谱世系疑为造假,4、廷弁与提龄非血裔。文章很长,下面只能将其文章述以梗概。<br><br> 1、“钟氏十七进士”是造假<br><br> (1)“十三进士榜上无名”。 《钟姓史话》说,北宋时“友文、友武、友勇、友盛”的十四个儿子有十三个是进士,连同“四友公”,进士共为十七个。经查史料,宋朝共举行118次科举考试,有11万人登科;目前只能搜集到4万余人登科名录。在这4万余人中,有钟氏87人,但未曾查到有北宋“轰动朝野,震惊东南半壁”的钟氏十七进士。<br><br> (2)“朝廷为官子虚乌有”。 旧谱基本上都记载钟友文、友武、友勇等在宋神宗朝廷为官,甚至说与司马光、苏轼同朝为官,因上疏皇帝触怒龙颜而遭王安石、蔡京迫害。如此显赫的官职,但正史、方志上却丝迹难寻。遍查神宗、哲宗、徽宗三朝近六十年的朝廷官员,从宰相至御史的1196人中无一姓钟,也无任何史志记载友武叔侄在朝为官的踪迹。特别是南宋理宗朝吏部尚书李埴的《纲要》,刀笔无情地剥下了清代中叶后的“谱师们”精心编织的“友文官御史,友武官大中丞、柔为中书舍人”的华丽外衣。“大中丞”是谱师杜撰的官名。<br><br> (3)“无端附会元祐党人”。 《钟姓史话》说“……当时身为御史的钟友文兄弟,上表反对王安石变法,'震怒龙颜’,遭宋神宗贬斥,兄弟相继'去官归田’。宋徽宗上台后,支持蔡京、童贯等人围剿'元祐党’,【反对变法的】友文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嗣劫运难逃,遭受株连,全部落难。” 但是,①“元祐党籍碑”无法查到他们叔侄之名,②北宋没有因言坐罪而被诛灭的事例,③蔡京的长子蔡攸还应钟诩之请,为宁波《钟氏族谱》写序,反而证明钟氏与蔡氏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④南宋高宗朝廷大力尊孔崇程大开党禁,对北宋保守派大事褒扬,由徽宗、蔡京导演的“元佑奸党”事件落下帷幕,被列入“元佑党籍”的保守派官员陆续得到追赠谥号或官职。新旧党争以保守派最终扬眉吐气而收场,“元佑党人”后裔以此为荣,于是朝野攀附纷纷扬扬。<br><br> 文章认为,是辽国契丹人、金国女真人,特别是蒙古人的全面入侵才是宋代汉人流徙、南迁的主要原因;“四友”叔侄们的外迁背景即是如此。所谓“四友”叔侄遭蔡京迫害而避奔逃难,纯属天方夜谭,与史实相去甚远,这应该归于谱师们的攀附造假。<br><br> (4)“宋代广州从无刺史”。 众多族谱记载:“理公登宋朝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剌吏,因谏诤罢职,迁居长汀后被安石余党复害,于宋哲宗元年携男五人,避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这一记载与历史是否相符呢?查史书、《广东通志》和《广州府志》,①广州职官无刺史之官衔,②从971年查至1277年,广州守臣并无钟姓人。显然,“广州守臣无钟理”。<br><br> 此外,“镇蛮大将军”无法考证。 有谱载,钟理之孙天柱为南宋“镇蛮大将军”,但遍查《宋史》及广东、福建、河南等“通志”均无钟天柱之名,亦无“镇蛮大将军“之官号。<br><br> 【 以上内容,我觉得理据充分,可以接受,我是“佩服+赞赏”。 谢文学先生的《价值》和钟光伦先生的《刍议》,都证明 “修谱者欲为祖上增光添彩”而在族谱中妄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这个结论应该是准确的。我曾经也是对此多有怀疑,只是不敢明说。所以,对族谱中的那些一笔带过的官职记载,如“某某曾为朝散大夫”、“ 某某曾为光禄大夫”之类,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假的,不要当真。<br><br> 但我们所关注的,是族谱的核心、具有血缘关系的“世系链”。族谱争论的实质也是因为对“世系链”的互不认同。 下面涉及到了文章的世系问题,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所以就只能就地点评。 在下面,我会尽量引用原文并做适当的压缩以保留原意,我对原文段落中加的注释和对段落的看法,会用方括号进行限制,加插在其中和其后,以区别于原文;对文章的看法,则在引用完原文之后再另用新的段落同样用用方括号进行限制来表达。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