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博物馆与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南山

<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榆阳区金沙路,建筑面积12000平米,2018年5月对外开放。博物馆建设立足于“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的基本定位,以传承陕北文化精神、展示陕北民歌成果、普及陕北民歌知识、交流民歌艺术和繁荣文创事业为目标的综合性音乐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千年老根黄土里埋</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是用老镢头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之音,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山丹丹开花红艳艳</p><p class="ql-block">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种类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风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调等,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p><p class="ql-block">小调,以叙事为主,一般都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还有细节描写。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揽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较长的叙事体民歌。</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满天星星一颗颗明</p><p class="ql-block">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p> <p class="ql-block">繁星满天</p> <p class="ql-block">第四篇章:信天游永世唱不完</p><p class="ql-block">信天游(在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叫“顺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带叫“山曲”)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础,上句主比兴或写景状物,下句多主点意,虚实结合,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它两句一段,段与段之间可分可合,也可独立为一首,类似“散曲”。</p> <p class="ql-block">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吆,三盏盏灯。</p><p class="ql-block">看见了吗?就是骡子头上戴的那三盏盏灯。</p> <p class="ql-block">民间小调、小曲</p> <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所流行的陕北民歌,大部分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既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内容,也有“长工歌”的内容,反映陕北人民对封建统洽阶级的压迫、剥削的反抗,特别是革命历史民歌,是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像著名的《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8000余首陕北民歌中,这类作品毕竟是少数。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妇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亲,出门人思念家乡,年轻人谈情说爱,夫妻吵嘴逗趣等。还有,石匠们用歌声来装饰那单调的石锤声;农民们用歌声驱逐寂寞和忧愁;赶牲灵的人将那悠扬的歌声洒满崎岖的羊肠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妇用歌声倾吐心中哀怨。这些基本上是抒发感情的。此外,陕北人还用民歌形式来为日常生活服务: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逢年过节时用歌来庆祝、娱乐,男婚女嫁用歌来举行仪式,喝酒时用酒歌来猜拳,用歌来进述历史故事,用歌来搞社交,用歌来记叙重大历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谈情说爱,用歌来记叙新人新事,甚至上坟哭灵也以歌代哭。乃至丑闻千里,以歌传之;奇人怪事,以歌颂之。</p> <p class="ql-block">信天游的创作特点:一是赋比兴手法,二是歌词中少不了调和面(不是哥哥就是妹妹,不是亲疙蛋就是心肝肝,要不就是毛眼眼………)</p><p class="ql-block">信天游,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与情爱有关,有人把信天游称为:“爱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能看见毛眼眼吗?</p> <p class="ql-block">第五篇章:民间艺术音乐展</p><p class="ql-block">这是最标准的五人班子:往上的那把唢呐吹高调,往下的那把吹低调。另外加上鼓、釵、锣。燃上一堆火🔥,有酒有菜,嘿嘿嘿齐活!</p> <p class="ql-block">陕北秧歌转花样的几十种图示</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阵</p> <p class="ql-block">第六篇章: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p><p class="ql-block">在8000首陕北民歌中,反映爱情生活、婚姻问题,或与这个内容有关的作品,占全部民歌的80%。被誉为劳动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几乎全是这个内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说成是“爱的海洋”。</p><p class="ql-block">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如脍炙人口的《走西口》:</p><p class="ql-block">走路你走大路,</p><p class="ql-block">莫要走小路。</p><p class="ql-block">大路上人儿多,</p><p class="ql-block">拉活解忧愁。</p><p class="ql-block">住店你住大店,</p><p class="ql-block">不要住小店。</p><p class="ql-block">小店里贼娃子多,</p><p class="ql-block">操心把你偷。</p><p class="ql-block">睡觉你睡中间,</p><p class="ql-block">不要睡两边。</p><p class="ql-block">操心那挖墙贼,</p><p class="ql-block">挖到你跟前。</p><p class="ql-block">喝水你喝长流水,</p><p class="ql-block">不要喝泉水。</p><p class="ql-block">泉水里蛇摆尾,</p><p class="ql-block">操心喝坏你。</p><p class="ql-block">吃烟你自打火,</p><p class="ql-block">不要和人家对火。</p><p class="ql-block">梢林里绿林响马,</p><p class="ql-block">操心那蒙汗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走西口”的人一去经年不回,家里的妻子想起丈夫时,或手摇纺车,边摇边唱,或立于门前,低吟浅唱,抒发他们对远方亲人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豌豆开花一点红,</p><p class="ql-block">拿针缝衣想哥哥。</p><p class="ql-block">想哥哥想得见不上面,</p><p class="ql-block">口含冰糖也像苦黄连。</p><p class="ql-block">大河没水养不住鱼,</p><p class="ql-block">妹子离不开哥哥你。</p><p class="ql-block">一对百灵子钻天飞,</p><p class="ql-block">多会儿盼得见上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同是反映当地婚俗的陕北民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兰花花》、《大女子要汉》和《我给你寻个好婆家》等3首歌对嫁娶方式均有描写,但因时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兰花花》中是古老的传统嫁娶方式,买卖婚姻,新媳妇过门要坐轿,还有“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到了《大女子要汉》时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绪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说敢干,敢于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礼也简单化了,骑马代替了坐花轿。而在《给你寻一个好婆家》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头上蒙盖头,脚上穿绣鞋,而是“骑着马,戴着花”,和新郎“说说笑笑进婆家”。</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感情色彩浓,情歌尤其这样。《想你实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阁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抒发她的感情的:</p><p class="ql-block">想你想你实想你,</p><p class="ql-block">浑身上下都想你;</p><p class="ql-block">头发梢梢想你呀,</p><p class="ql-block">红毛头绳难挣呀;</p><p class="ql-block">脑瓜皮皮想你呀,</p><p class="ql-block">榆林梳子难梳呀;</p><p class="ql-block">眼睫毛毛想你呀,</p><p class="ql-block">白天黑夜难闭呀;</p><p class="ql-block">眼睛仁仁想你呀,</p><p class="ql-block">泪水颗颗难收呀;</p><p class="ql-block">舌头尖尖想你呀,</p><p class="ql-block">酸甜苦辣难尝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是只是人物内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么这首信天游《拉手手》却是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p><p class="ql-block">你要拉我的手,</p><p class="ql-block">我要亲你的口,</p><p class="ql-block">拉手手,亲口口,</p><p class="ql-block">咱二人疙崂里走。</p><p class="ql-block">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虽然大大咧咧,但动作自然,情绪轻松,可谓是陕北的一首绝唱。</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陕北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识对这里的统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一些边远山区从前曾流传过《三大怪》的民谣:“沙子打墙墙不倒,婆姨嫁汉汉不恼,嫖客跳墙狗不咬”。可见陕北思想意识之一斑。</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在陕北广泛流传,一般陕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几首,田间地头劳作时,行路时,均可听到歌声。农闲休息,茶余饭后,人们常聚在一起轮番演唱。除了这种日常生活中群众自然流传外,还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民间歌手和艺人们的流传;二是一些风俗活动中集体或个人的流传。如“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时、秧歌等活动,都得唱歌。又如《迎亲歌》中就有“落脚歌”、“走红毡”、“拜天地”、“撒帐”、“上头歌”、“送儿女歌”等。</p> <p class="ql-block">  秧歌剧: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想吃糠果走横山。”</p><p class="ql-block">“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p><p class="ql-block">“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小伙子跑马一溜风,讨上米脂婆姨乐死人。石狮子守门钻不进猫,绥德汉一个比一个好。”</p><p class="ql-block">陕北人对头一句的注释:貂蝉是米脂的,吕布是绥德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怎样算长得好呢?形容人长得好是“棱棱鼻子老花眼,浑身上下没拨弹”,意思是高鼻梁双皮大眼,从头到脚挑不出毛病。</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央警卫团和仪仗部队都从绥德拔兵哩!给陕北人挣足面子。</p> <p class="ql-block">该剧是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之一,自2008年正式演出以来,在我国戏剧界和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曾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特别奖”。此次复排主要演出人员更换为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的青年演员。同时,将原生态陕北民歌从原来只占比15%增加到55%,剧长由130多分钟浓缩打造成80分钟,具有榆林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演艺品牌,成为撬动榆林市文旅转型的第一杠杆。</p><p class="ql-block">该剧以陕北民歌为链条,用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编剧风格,融合陕北方言、音乐和乡土风情演绎了米脂女子青青和绥德后生虎子、石娃、牛娃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反映出陕北人自强不息、粗犷豪放、坚韧不拔的性格,被赞誉为“陕北文化的活标本”。</p><p class="ql-block">虎子扮演者郝耀飞说:“虎子这一角色身上,有我们陕北人敢爱敢恨,重情重义的性格。这次复排演出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角色饰演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演出共用了80分钟,最后的谢幕全体演员轮流出场,创意相当好 ,主要演员最后亮相。赢得观众长达五分钟的掌声!走出剧场大家交流着观后感,依然赞口不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悉,在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依托榆林各类非遗人才政策,榆林旅投公司联合榆林民间艺术研究院将面向全省招募大量优秀文化艺术人才,打造文化旅游演艺人才孵化基地和演艺项目孵化基地,推动榆林市文旅作品的繁荣和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陕北民歌,陕北文化会越来越好 让我们拭目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