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埔古村

心自圆明

<p class="ql-block">浔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p><p class="ql-block">浔埔村是泉州东海的一个闻名遐迩的小渔村、民俗文化体验的原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晋江入海口。浔埔村自元朝初年建村以来,历经岁月风雨,已拥有近800年的村史。这里有福建三大渔女之称的浔埔女,其头上戴的簪花围有“头上花园”的美誉。2008年6月7日,浔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村里“蚝宅”众多,民居别具特色,被称之为全国独一无二的“蚵壳厝”。蚵壳厝建筑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据称,浔埔蚝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用自非洲东海岸跨洋而来的蚝壳与当地砖石、三合土砌成墙,蚝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又生态环保。历经千年风霜的蚝宅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诉说着一个地方特有的历史与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据传说,浔埔原是一面背小山丘,三面临江,在元末明初,一姓氏为候的富者身后墓葬于浔埔,墓主人立一墓牌长1.8米,宽约1.2米,上书明朝候氏之墓,墓身何处至今不明,同时两根文笔,两对石马倒下埋于海边的泥沙里,为管理此墓顾一翁氏为之守护。</p><p class="ql-block">翁氏定居后,先后有庄、陈、吴、蔡、张等相继外地迁入居住,开始上述姓氏仅是垦地造田,从事农耕先计,直至明永乐年间紫云浔埔始祖黄驾山,从惠安 下村。逃荒抵浔埔定居住于现厝仔海边,搭竹棚为厝,开始从事渔业生产, 经数年发展,生产规模、作业形式逐步改善提高,且人丁培赠,又推动生产的快速发展。</p><p class="ql-block">浔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捞渔虾、红蟳为主业,且盛产红蟳于泉州地区故称浔埔。</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散发着浓浓的古城余韵,外墙上密布的大贝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还没见到海,就已先嗅到海的气息。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花岗石的墙基,上下红砖砌方框、窗框,红白相间、鲜艳古朴闽南红砖厝风格鲜明,民俗气息浓厚,蚵壳厝与之不同的就是这蚵壳的墙表。将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墙里隔绝空气多,这样的墙冬暖夏凉。闽南的海风里具腐蚀性的盐分,也奈何它不得,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巷里的一座蚵壳厝前流连,几株小草从墙缝中伸展出来,在微风中摇曳,给沧桑的老房子添加几分生机和灵动。抚摸着那些坚硬、漂亮的大蚵壳构成的墙壁,仿佛触摸到一段淡去的历史,眼前的一切也变得越来越真切起来。</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p><p class="ql-block">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p> <p class="ql-block">和蚵壳厝一样吸引眼球的还有蟳埔女。大家都知道蟳埔女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而蟳埔阿姨的服饰与惠安女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而“蟳埔阿姨”则是“民主头,封建肚”。一会儿我们会带大家去参观蟳埔女服饰,大家可以在深入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蟳埔女的头发更是亮眼,她们大都在脑后梳成圆髻,髻中横穿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圆髻的最外围,用小花扎成整齐的花环,也有些只插上几朵小花,听说以前大家都是以鲜花作为花环插于头上,但由于鲜花颜色、数量等不及绢花,现在基本上都以绢花或塑料花作为簪花佩戴。这些簪花由我国古代“骨针安发”演化而成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浔埔女以丁香耳坠、发簪等头饰来区分辈分。</p> <p class="ql-block">浔埔古村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久而久之,海边的蚵壳越来越多,堆积如山。</p><p class="ql-block">面对堆积如山的蚵壳,勤劳聪明的蟳埔人变废为宝,创造性地把大蚵壳当作建筑材料来修葺墙体,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其建筑巧妙与精湛,既美观又实用,成就了闽南沿海的特色古民居。</p><p class="ql-block">现在村里面的蚵壳厝虽然很多因为年久失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但依然透着渔村别具一格的韵味。为了保护蚵壳厝,不少村民自发或者在政府鼓励下纷纷翻建自家的祖祠。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一睹蚵壳厝的风采了,不要着急,一会儿我们沿途都可以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位于晋江的入海口,距泉州市区不过10公里左右。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州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这里还有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她们仍然虔诚地传接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蟳埔阿姨爱戴花车子在蟳埔村口停下来,如果不是前面一块大石头上的“蟳埔”二字,我一定怀疑司机师傅开错了地方。眼前的景象和我对小渔村的想像相距甚远:三四层的小洋楼林立,看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主街两旁有不少店铺,已然是一个日益繁华起来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一丝失望略过心头,就在这时,一个挑篮子的女人从我前面经过,头上戴着漂亮的簪花围,人过后,淡淡花香袭来。等我仔细去看街头的女人们时,就开始兴奋起来,摆摊的,背孩子遛弯的,走路的,聊天的每个女人的头发,都是在后面绾成圆髻,中间都插一根象牙色的筷子作发簪,或者再多插一根红筷子。圆髻的最外围,是漂亮的“簪花围”。</p><p class="ql-block">很多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就像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也有些不戴簪花围直接插花儿的,簪花围也有不用鲜花用绢花的,颜色更加丰富。似乎嫌簪花围还不够美,她们还在头上插上一支支或者一簇簇的绢花,好一片姹紫嫣红。常年的海风和劳作把她们的皮肤吹晒成黑褐色,可那灿烂的笑容,那漂亮的簪花围,那份纯朴的快乐神情一下子就将我感染。</p><p class="ql-block">蟳埔女人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也有人说自汉代中国就有这种风俗,并举了历代的相关诗词来论证,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字眼。</p><p class="ql-block">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疑。卖东西的蟳埔阿姨腰上别的十分醒目的鲜红色塑料小钱包,彰显着她们对红色一如既往的偏爱。在小村子里遇到的蟳埔女,沿街在敲海蛎的,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的,巷子里挑担而过的,都用质朴而又温和的笑容回报我的微笑,让我对这个小渔村,在语言不甚相通的情况下,多了好几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这棵老榕树已100多岁了,是蟳埔最古老的榕树之一;旁边静静地站立的门口挂着“蟳埔古村”标牌的蚵壳厝;一栋古厝、一棵老榕树,犹如两位老人彼此依靠,任凭岁月变迁,他们波澜不惊,街头巷尾的故事娓娓道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