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交樂话(34)德奥风情】

方圆

<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1日星期Ⅱ(34)</p><p class="ql-block">【青交乐话·德奥风情(1)】</p><p class="ql-block">指挥:李心草</p><p class="ql-block">曲 目</p><p class="ql-block">1、歌剧《魔笛》序曲,作品620号 作曲:莫扎特</p><p class="ql-block">2、《a小调弦乐四重奏协奏曲》,作品131号</p><p class="ql-block">作曲:施波尔</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 有节制的快板</p><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 柔板</p><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 回旋曲:小快板</p><p class="ql-block">弦乐四重奏:张晨笛、刘镇源、宋芮、狄博</p><p class="ql-block">3、《f小调交响曲》,作品99号 作曲:布鲁克纳</p><p class="ql-block">第一乐章 非常活泼的快板</p><p class="ql-block">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p><p class="ql-block">第三乐章 谐谑曲:快速的</p><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 终曲:快板</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3月21日周二19:30&nbsp;</p><p class="ql-block">地点:青岛大剧院音乐厅</p><p class="ql-block"> 一场好的音乐会包含如下内容,有分量(特色)的曲目,有思想的指挥,能够完成指挥意图的可塑性高的乐团且排练和演出态度认真、符合作曲作品适宜的音乐场馆及其能够和台上音乐家意会相通的观众和秩序,四位一体,不可或缺。</p><p class="ql-block"> 在青岛,这样的音乐会,可遇不可求。</p><p class="ql-block"> 音乐会🎼后,和业内人士开玩笑说,3、21号这场音乐会可以制成CD,虽不尽善尽美,比如《魔笛》弦乐的8分音符接16分音符还是一贯的不太整齐,布鲁克纳中的大提琴声音还是“放”的不太够,乐章中间照相的、短信提示音煞了一场好戏的风景…但总体上,窃以为可以排进青交2023音乐季的 前三,以待年末岁尾再行勘校。</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现场的观众,很多都是奔着李心草大指挥家来的,如若不是,单凭这套曲目,单凭这非假日(周二演出,我想大抵是插了李大师的档期)恐怕不会有如此的上座率,尽管如此,青岛的观众对这套曲目还是心存疑虑,乃至于,音乐会前,我身边的老乐迷们都面面相觑;当然,这样的“结虑”在音乐会在布鲁克纳交响曲结束和弦回响在大剧院音乐厅时化为乌有,一念间未成行的乐迷恐怕要发出“可惜错过”的感叹了😄</p><p class="ql-block">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不但很“冷门”,而且相当有挑战性。</p><p class="ql-block"> 开场的“魔笛”序曲,要求一个乐团的弦乐部分要整齐划一。二小提的主题上来就要保持强度和力度,然后赋格部分的戏剧性对比要凸显;结束时又要放弃赋格走奏鸣曲快板的路子,短短的六分钟的序曲做到紧致、连贯、变化、谐谑…青交的乐手们做到了,耳熟能详,但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协奏曲部分,李指安排了鲜为人知(起码我不知)古典主义晚期的德国作曲家施波尔的弦乐四重奏协奏曲,据说,这是施波尔试想超越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的一部作品,对于说明书上一色的年轻演奏家(来自国交)会不自觉地联想这是国交“新人计划”的一部分。但大提琴甫一出弓,几乎立刻攫住了观众的心。四位年轻的提琴手水准超出预期,每一弓以及一二提、中提、大提的交流都浑然天成,四把提琴疏放自如,弓弦之美如繁花似锦,又恰似云卷云舒;行云流水般将人们的思绪带到充满古典和浪漫的十字路口。首乐章的热情奔放,二乐章的如泣如诉,三乐章的激荡回旋,无论是旋律的优美效果,还是四把琴之间的相得益彰,尤其是二小提和大提的你侬我侬形成的对话,和乐队合作的默契度。整部作品在李指的调度和控制下,完成的契合度很高。这是德国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施波尔60岁的作品,完成没完成对贝多芬三重协奏曲的超越,我不敢说,但四把提琴和一个双管乐队的合作,完全要看指挥的音场控制,否则,主奏群一不留神就会埋没在乐队中。但当晚的演出,乐队和四把琴以及四位主奏之间的默契如臻化境,可以说完成的 相当出色。</p><p class="ql-block"> 旁逸斜出一下,我自视自己对音乐属于一知半解的那种,更多的强调自己的主观听觉感受;尤其是对于布鲁克纳,基本无感,也许我还没有达到布氏交响曲的”神圣“的境界吧。而这次的布鲁克纳的00号,基本上世界演出舞台上很少看的到,庆幸自己手里有一张因巴尔指挥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的CD ,听了N遍,如坠五里雾,不知神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但当一曲终了,彷佛原本混沌的天空开始清朗,碎片化的布鲁克纳00号交响曲在李心草的棒下变得有序有秩。轻重缓急,呈示结构、逻辑关系,条索分明…音乐会🎼后我跟行内朋友聊天说,李心草的布鲁克纳给予我的最大的收获是,他将一幅幅原本的碎片勾画成了一幅完整的交响,使得在听这版《布鲁克纳00号交响曲》之前的无所寄托找到了它的归宿,一句话,这版布鲁克纳的成功在于它的“逻辑性”上。</p><p class="ql-block"> 不消说管乐部分依然精彩,oboe的音色晶莹剔透,饶健以具有超级的演奏水平,让第一乐章充满灵动性,行板乐章的大段solo光彩夺目;光浩的单簧管和双簧管形成交错二重奏,将完美的和声传达殆尽;巴松表达着布氏交响曲的特别的”庄重“,长笛的穿云破雾,圆号的引吭高歌…当晚的布鲁克纳,一句话,相当过瘾。细心的观众能从李心草越来越繁复的手势读懂这部”艰涩“的交响曲(最早据说就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指挥奥拓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主题在哪儿”就使得缺乏极度自信的布鲁克纳收起自己的曲稿逃之夭夭了😂)如果说四重奏协奏曲主要的是美好的”调和“的话,布鲁克纳就是丰富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人们总是戏谑布鲁克纳的这两部作品,即“0号交响曲”(d小调)和这部“00号交响曲”(f小调),尽管0号源自于00号,也就是说,00号这是布鲁克纳最早写成的一部交响曲,并不记载于他正式发行的演出的9部交响曲之内,到了布鲁克纳诞辰100周年的1924年才在布鲁克纳的老师遗留的曲稿中发现,才有演出;但至今好的演出凤毛麟角。无论是史前所作,还是鲜为人知,布鲁克纳的庄严、厚重、浪漫、神圣的况味已经略见一斑,长长的旋律线,对比的明显,各声部的完美协作,当晚的演出堪称精美…情不自禁,就此搁笔。</p> <p class="ql-block">截图于樂友静儿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