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在“双减”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现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动态整体提升,以更好适应新政策改革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们有二位优秀的新入职教师加入到四十三中学这个大家庭,校领导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全面培养,经学校商议特为新入职教师们指定了优秀的骨干导师,以便更好的帮助新教师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为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延续及创新搭建平台。</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21日上午,大庆市第四十三中学隆重举行了2022-2023年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 本次仪式由我校教研处负责统筹安排,参加本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的领导——大庆市第四十三中学书记校长刘艳玲、教学校长杨威、教研室主任李洪菲。本次师徒结对签字仪式由李主任主持。</p><p class="ql-block"> </p> 仪式开场语 <p class="ql-block"> 李主任在仪式开始前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今天在这里我们隆重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签字仪式,所签的不仅是一份协议更是一份滚烫的责任,一份赤诚的期望,同时更代表着师父的荣耀与责任。希望本次师徒结队活动能使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快速成长,为我校培养优秀人才而助力。</p> 仪式第一项:杨校长宣读结对方案 <p class="ql-block"> 教学校长杨威宣读《大庆市第四十三中学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实施方案》,明确了师徒各自的角色以及职责,并公布本届师徒结对名单,</p><p class="ql-block">师父袁翠老师——徒弟岳美静老师</p><p class="ql-block">师父蔡艳丽老师——徒弟庄稼丰老师。</p><p class="ql-block"> 学校依据工作实际选定了校内优秀的骨干教师作为新教师的指导教师,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的实现角色的转换,快速提高教学业务水平。</p><p class="ql-block">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师徒结对,亦师亦友;师徒结对仪式是一个起点,也是一个平台,更是一种责任。相信在“师徒结对”的良好契机下,我校的青年教师一定会茁壮成长,为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p> 仪式第二项:徒弟代表发言 <p class="ql-block"> 徒弟代表岳美静老师发言,她由衷地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的成长平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理想、有闯劲,但也需要有标杆、有模范。因此,需要多问、多听、多总结、多观察,争取早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学生口中的好老师!</p> 仪式第三项:师父代表发言 <p class="ql-block"> 师父代表袁翠老师发言,她对青年教师们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青年教师热爱学校,勤于做事,敢于实践;二是要热爱学生,多关心帮助,多用心交流;三是要热爱教学,不断学习和摸索,做到精益求精。她还代表全体师傅表态:自己一定会率先垂范,在师德风范、工作态度、教学业务等方面为青年教师们做出榜样。</p> 仪式第四项:师徒签字结对协议 <p class="ql-block"> 甘为人梯传帮带,取长补短早成才。“青蓝工程”是一种传承的力量,师徒相授,薪火相传。本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为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加快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既有激励和引导,又有约束和评价,这种形式有利于促使学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四十三中学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教育竞争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p> 仪式第五项:刘校长总结发言 <p class="ql-block"> 最后,刘校长总结发言,她鼓励骨干教师一定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既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醒、引导徒弟开展各项工作,又要发挥示范作用,为徒弟做楷模;同时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希望青年教师虚心好学,主动求教,尽快提高教学业务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次师徒结对仪式,彰显了学校对教师成长的关怀与期望,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力和凝聚力,营造了“善学善研善助”的教研氛围,激励青年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开启学校教育教学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稿编辑:冯佳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篇编辑:冯佳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 对:李洪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审 核:刘艳玲、杨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