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歙县古城)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久盛不衰,源远流长。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有识之士游览参观。2023年3月17日,我与好友相邀成行拜访古城。 徽州历史悠久。据考古新石器时代此地已有人类活动;历经夏、春秋、战国时代;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命名“鄣郡歙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称为“歙州”;宋宣和三年改为“徽州”;此后历经宋、元、明、清,均保留了“徽州歙县”;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留县,称为安徽省歙县;解放后,1987年11月改称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徽州歙县”作为徽商故里和徽文化发祥地,改名称后,当地人及故乡人至今颇有争议微词。 徽州古城的外围城堡“瓮城”外墙 瓮城入口。瓮城又称为月城、曲池。 瓮城门里。这里本是空无一物的广场,诱敌进入“瓮中捉鳖”之地。古城对现代人是“寸土寸金”之地,瓮城内加盖了许多民居及生活所需构筑物。 瓮城内民居与城墙间隔仅有一条小路,成了现代人的庇护所,也没有外敌可防御了。 进了这道门,就穿过了瓮城,就到了府衙大门外,也就算进城了。 <p class="ql-block">城里墙体也是灯火辉煌。</p> 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位于歙县徽州古城内,是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出物件1530余件,分为“天下徽州”“遥忆徽州”“寻根徽州”“秋兴徽州”“梦里徽州”五大板块。 承宣坊。是徽州府衙建筑群第一道门坊,为四柱三门三楼檐楼式牌坊,坊柱为石构,檐楼为木构,2009年修复徽州府衙工程时,对檐楼木构进行了修复,再现了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旧貌。 承宣坊由明代徽知府何歆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修建。起到表彰、纪念、导向及标志作用。 南谯楼。是府衙的南大门,“徽州府”高悬门中。始建于隋朝末年,距今1400多年历史。上面是向人们报时的鼓楼,打更报时的鼓声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 南谯楼是宫殿式三层楼阁建筑,中间设门阙,门阙两壁对称呈倒梯形竖立26根木柱,这种用木柱支撑城门门阙的做法,叫做“排叉柱”,是典型的宋代构筑法,现在国内极为少见。 <p class="ql-block">府衙。徽州歙县,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p> 夜幕中,府衙广场成为人们休闲散步,跳广场舞的集会场所。 阳和门。又名东谯楼,原名钟楼。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为重檐式双层楼阁,是直通老街居民区的大门。位于府衙东侧。相传当年府衙内多次发生火灾,为改风水修建此门,关闭南门;后何歆任知府时重开南门,并在南门外修建“承宣坊”。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东谯楼门外,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这样的牌楼现在全国独一无二。关于许国的事迹,感兴趣的可网上查阅,这里篇幅有限,难以详述。</p><p class="ql-block"><br></p> 中和街。 打篐井街头的“徽园”。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新建的仿古旅游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宛如走进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徽园内的徽派建筑和莲池玉带桥。 按照“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构筑的店铺街面。传徽州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 九龙九凤壁 九龙九凤壁前的“万金灵龟”。 斗山街、大北街。这是徽商集中居住地,以许、汪、杨、王四宅为代表,浓缩了徽派民居建筑风格,街面铺设青石板,街巷幽深。 徽派建筑马头墙,又称封火墙。主要功能是防火,另外还有防风、防暑、隔音、防盗功能。徽州古时房屋多为木结构,易引起火灾,殃及邻舍,损失惨重。当发生火灾时,可以用竹竿推倒马头墙,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内部的沙土和渣土可以抑制火势,降低险情。马头墙之间的通道又称为水道,在火灾时可便于运输水源灭火。 粉墙黛瓦,错落有致,雕刻精美,气势宏大,古朴典雅。 在徽州古城也有“转角遇到爱”浪漫式的构筑。当你在中和街走到转角处,转过去以后你会遇到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转过去以后,遇见了自己的另一半。 府衙西侧的临街大门 陶行知雕塑。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在古城内中和街有陶行知纪念馆。 同行的摄友和旅友在府衙大门口合影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自然缘</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安徽歙县古城</p><p class="ql-block">鸣谢:山东泰安海峡国际旅行社</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3年3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