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经常怀念家乡的熬菜。<br>熬菜,俗称大锅菜,烩菜,在北方,河南叫烩菜,东北叫炖菜,河北叫熬菜,地域不同,口味各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熬菜讲究咸鲜美,一般咸的比较出味,做法粗旷豪放,不拘一格。<br>说起大锅熬菜,咱们栾城人都爱吃,尤其是过年过节,红白喜事等,那油汪汪,热腾腾大锅熬菜就更好吃了。料足,火候足,老风箱,大铁锅,泥灶火,烧劈柴,讲究的是一个“熬”字。以时间为代价,熬炖中各种菜蔬相互沾光借味,杂而不乱,多而不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大锅菜,用的是大铁锅,铁锅固定在一个黄泥抹就的大灶台上,旁边连接风箱。五花肉切片,白菜、冬瓜、切块,红薯粉条和海带泡软,事先炸好的豆腐块、肉丸子等等,以及葱、姜、蒜、大酱、盐等等调味料。锅里倒上油,灶下烧上柴火,风箱呼哒哒一拉,火旺起来,油热后,放入花椒大料桂皮香叶,放葱、姜、蒜、肉片下锅翻炒,老抽调色生抽调味。浓郁的香味很快就飘满了整个院子。锅中添水,放入豆腐,丸子,紧拉风箱,加大火力把水烧开,倒入白菜冬瓜,加盐味精,水开后改小火,接着把粉条、海带放进去(一定要放到菜中间)炖到软熟就可以停火了。<br>做好的熬菜出锅,热腾腾香喷喷,一勺子一碗,看着就让人馋涎欲滴。熬菜,既当菜又当饭,一伙人说说笑笑,手中擎着大白馒头,端着一海碗热气腾腾的熬菜,外面寒风阵阵,里面吃的汗流浃背,西里呼噜,大朵快颐,皮带松了又松,简直是一种享受。<br>儿时的农村,和饥饿总是相连的。打的粮食经常不够吃,谁家结婚,都是倾尽全家多年的财力物力,来置办彩礼和酒席,那时候条件不是太好,结婚往往在腊月天,一是这个时节是农闲,二是食物不容易变质,容易保存。数九寒天,农村乡亲的场院又大,男方家借的十几桌的桌椅板凳,茶杯茶碗茶壶,齐齐罗列,管事的早就拟好一系列职务任务名单,红纸一贴,一目了然,烧水切菜炒菜的,端盘子递烟的,配席把盏的,各负其责。吉时已到,那边女方家头戴栽绒帽身着军绿大衣的乡亲,臃肿的聚集在拖拉机上,一路颠簸到男方家去吃席,一阵简单的仪式过后,更多的只是打个招呼,酒桌前就坐,寒暄过后开吃。席面的好赖就是象征着男家的家境,这都是脸面,所以,日子再难,也要弄得像模像样,音响放的开到最大,场面红红火火,端盘子的穿梭席间,殷切的劝吃,宾客吃得高兴,猜拳的声音能高过房顶,一个个像红面关公。酒令棒子老虎鸡喊得震耳朵,筷子敲得桌面当当响。常常有吃罚酒者不胜酒力,喝瘫倒椅子上,出溜到桌子底下。<br>酒席高潮过后就是上饭,熬菜上场。白面馍馍,为了图个吉利,喜事上的馒头都嘟了红点,显得喜庆,大海碗的熬菜油汪汪的红烧肉<br>的帽儿,碗中一层油星子,围着碗红红的一个圈圈,在太阳底下闪着光。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和平时家常熬菜不能比,平时的大锅熬菜不过是白菜、粉条,多少加一点腥油酱油而已,做法明显偷工减料,火候也欠缺。很有将就凑合意味。再后来,农村条件渐渐好了,大锅菜的质量也上去了,和婚宴熬菜差距在缩小,材料也敢放得多了。只是家常熬菜火候不足。<br> 总体说来,大锅菜虽土,但却能上得大席面。大锅菜只有用普通东西才做得地道,若放进山珍海味,反倒失了味道。这就非常符合咱下里巴人的需求:好吃不贵。<br>常年打工在外,总是吃不到家乡的熬菜,这倒不是异乡的饭不好吃,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家乡水长大,骨头缝里都是乡土味道,思乡情切,老觉得家乡的饭菜更能吸引人。其实就是想家的一种寄托在里面,饭菜是载体,想家是主体。忘不了家乡熬菜的铁锅劈柴味道,开发区虽然也有熬菜馆子,上书四个大字:铁锅炖菜。一天,单位领导请客,我也在陪吃之列,肉山酒海,觥筹交错,一个个耳酣面热,接近尾声时,领导发了话:今天咱们吃大锅菜啊!一伙人随声附和。端上来的是咱们农村喝茶用的小碗,这样的餐具,我一顿能吃10碗,鸡零狗碎一些调料类,食之,兴味索然,失望之极-----没有大海碗的爽快,更没有劈柴烟火香味,液化气熬的。此大锅熬菜非彼大锅熬菜也!<br>闲暇时候自己熬制,各种食材具足,遗憾的是,打工时住的是楼房,鸽子窝一样,屁大点地方,一点也没有农村场院的透亮宽敞,这里找不到铁锅,风箱,劈柴,泥灶。这四种工具不具备,电饭锅熬出的菜也不是那个味,真是遗憾得很。(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