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自驾红色旅游(一)</p><p class="ql-block">作者:白洪昌</p><p class="ql-block">2023年的春季“3月15日至20日”,我们几家人踏着春天的脚步,寻觅红土地上的革命遗址,想从中找出久久藏匿在心中的疑惑—中国共产党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举义旗,闹暴动,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用了28年的时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成功的秘籍是什么?我们站在于都县红军长征第一渡口,询问潺潺江水,贡江无语,和八十六年前一样只是默默祝福红军革命成功。1934年4月上旬,国民党军队集中11个师的兵力进攻广昌。历时18天的决战后,我红军伤亡5500余人,广昌失守。敌人随后兵分六路向中央苏区推进,我党当年最高领导博古也分兵六路全线抵御,以致东堵西击,穷于应付。广昌、筠门岭及福建建宁等先后失守,中央苏区的南北门户大开。至9月底,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中央苏区,会昌、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相继失陷,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希望最后断绝。</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主力只能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突围转移的地点最终选在了于都。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云石山来到于都县,深入到茶梓、小溪、罗江等地,调查敌人的活动情况,制订研究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行动计划。</p><p class="ql-block">10月7日开始,中革军委电令各军团,要求各部队依令行动,开赴于都集结,并具体规定了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的逐日任务及红军驻地路线、地域。</p><p class="ql-block">各军团接令后迅速行动起来。</p><p class="ql-block">10月7日晚,由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在兴国的竹坝、洪门地区集中,8日晚开始向于都地域移动,于11日到达其集结地域于都县东北部的段屋、宽田地区;由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团在石城南部集中,经宁都长胜后,于16日到达其集结地域于都县车头圩、仙下一带。</p><p class="ql-block">10月10日,由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率领的军委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军委纵队,和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及总工会、团中央等机关及卫生、后勤部队一起,从瑞金梅坑等地出发,于12日到达于都县城北贡江镇古田地域;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则从瑞金田心圩出发,于12日到达其集中地域于都县城北大岭下。</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红十五师、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五军团等部队也分别从石城、兴国等地出发,相继到达于都集结地域。</p><p class="ql-block">短短10天时间,中央红军主力全部集结完毕。长征的命令正式下达。</p><p class="ql-block">秋风乍起,细雨霏霏,远处青山默默垂首,于都河水悠悠呜咽。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无数支燃烧的火把照亮了于都河畔。</p><p class="ql-block">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属机关与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万余人,从于都城东门等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p> <p class="ql-block">于都河,是人们对贡江在于都境内的称呼。它在于都县境内有两条支流,汇合于县城上游附近,流经于都县城。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3米,最大流速每秒1.2米,河底为沙石,大部队要迅速过河就得架设浮桥。</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共汇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避免国民党的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一到傍晚,有组织的群众涌向架桥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还有的送门板木材,仅4天时间,就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布设众多摆渡和涉河点。</p> <p class="ql-block">当时一位70多岁的曾大爷执意要把自己的寿材也捐去搭浮桥,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p> <p class="ql-block">于都人民的心与红军紧紧贴在一起。红军需要什么,于都人民就无私奉献什么,不论是抽调人力、捐木架桥,还是扩红参军、借谷征粮,于都人民都倾其所有,全力支援。</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6日8.6万名红军悲壮的史诗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开始。虽然战略目的地模糊,但革命信仰弥坚!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军队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动力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