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蝇

杨柳依依

<h3>为双翅目,黄潜蝇科。中国15个省、市、自治区已有记载,在内蒙古、华北及西北春麦区分布尤为广泛,在冬麦区分布也较普遍,并在局部地区为害严重。麦秆蝇主要为害小麦,也为害大麦和黑麦以及一些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杂草。<br>  危害特点<br>以幼虫钻入小麦等寄主茎内蛀食为害,初孵幼虫从叶鞘或茎节间钻入麦茎,或在幼嫩心叶及穗节基部1/5-1/4 处呈螺旋状向下蛀食,形成枯心、白穗、烂穗,不能结实。由于幼虫蛀茎时被害茎的生育期不同,可造成下列4 种被害状:(1)分蘖拔节期受害,形成站心苗.如主茎被害,则促使无效分蘖增多而丛生,群众常称之为“下退” 或“坐罢”;(2)孕穗期受害,因嫩穗组织破坏并有寄生菌寄生而腐烂,造成烂穗;(3)孕穗末期受害,形成坏穗;(4)抽穗初期受害,形成白穗,其中,除坏穗外,在其他被害情况下被害整完全无收。</h3> <h3>形体特征<br>  体长雄3.0~3.5 mm,雌 3.7~4.5 mm。体黄绿色。复眼黑色,有青绿色光泽。单眼区褐斑较大,边缘越出单眼之外。下颚须基部黄绿色,腹部2/3 部分膨大成棍棒状,黑色。翅透明,有光泽,翅脉黄色。胸部背面有3 条黑色或深褐色纵纹,中央的纵线前宽后窄直达梭状部的末端,其末端的宽度大于前端宽度的 1/2,两侧纵线各在后端分叉为二。越冬代成虫胸背纵线为深褐至黑色,其它世代成虫则为土黄至黄棕色。腹部背面亦有纵线,其色泽在越冬代成虫与胸背纵线同,其它世代成虫腹背纵线仅中央1 条明显。足黄绿色,附节暗色。后足腿节显著膨大,内侧有黑色刺列,腔节显著弯曲。触角黄色,小腮须黑色,基部黄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膨大。 长椭圆形,两端瘦削,长lmm 左右。卵壳白色,表面有10 余条纵纹,光泽不显著。 末龄幼虫体长 6.0~6.5mm。体蛆形,细长,呈黄绿或淡黄绿色。口钧黑色。前气门分枝,气门小孔数为6个,多数为7 个。 围蛹。体长雄4.3~4.8 mm,雌5.0~5.3 mm。体色初期较淡,后期黄绿色,通过蛹壳可见复眼、胸部及腹部纵线和下颚须端部的黑色部分。口约色泽及前气门分枝和气n 小孔数与幼虫同。</h3> <h3>生活习性<br> 成虫喜光,干早晚及夜间栖息于叶片背面,一且多在植株下部。晴朗之日 10 时左右,阳光较强,气温升高,开始大量活动,在麦株顶端附近飞舞。此时,用捕虫网扫捕侦查虫情,效率较高。 中午前后日光强烈,温度过高,成虫又潜伏在植株下部。至14 时以后又逐渐活跃, 17~18 时为活动高峰。雌虫在田间产卵时刻亦以此时为主。 在微风情况下,成虫活动性强。如风过增大到 4、5 级以上,活动显著减弱,常潜伏于植株中、下部叶片土。风速的大小显著影响网捕成虫的结果,调查虫情时必须注意。<br>调查时间 <br>  冬小麦返青后开始调查,一般在 3 月上旬至 4 月上旬进行 。调查应在上午10 时前后在麦苗顶端扫网200 次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