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子已经一岁八个月,该上托儿所了。妻子心疼儿子,送儿入托的事自然让她抢先。起初几天去把儿子交给托儿所阿姨,哄他说,你在阿姨这儿玩,一会儿妈妈给你买糖去,儿子小脑袋点了点,很乖的跟阿姨走了。到了第三天,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眉头紧锁,脸上阴云密布,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早晨起床时,甚至拒绝穿衣服。好不容易收拾完毕,到了托儿所,儿子的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小嘴也开始颤颤的抽动。妻子将儿子交给阿姨,抽身就向外奔,跑不多远自己也成了泪人。</p> <p class="ql-block"> 妻子不堪忍受离别的场面,送儿入托的任务自然由我“接班”。清晨起来匆匆吃早饭,急急喂儿子,忙忙去赶路。儿子一路无语,我心里也感到沉甸甸的。到了托儿所,儿子的眼泪又来了,我一时慌了神,竟说不出一句安慰儿子的话来。我赶紧把儿子送到阿姨手里,拔腿就走。到了拐弯处,忍不住回头,却见儿子满眼泪滴地趴在阿姨肩膀上,黑亮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小胖手还朝我挥着。这一次,儿子没有像妻子送他时那样嚎啕大哭。他没有哭出声,甚至小嘴巴也是紧紧咬着一动不动。我的儿子是用默默的流泪承受了离别的孤独呀!听阿姨说,这几天儿子一直不好好吃饭也不爱玩,一个人总是静静地坐在沙发的一角“独自流泪到放学”。为了不让儿子总是陷入入托的孤独与恐惧,送他时,我一路上不停地跟他说这说那,不管儿子明白与否,我总是对儿子说:“爸爸妈妈要上班挣钱,挣了钱就给宝宝买电动汽车、奥特曼、娃哈哈、你要乖,听阿姨的话,爸爸下午早点来接你......”嗨,真不知这样的话要重复到何时?</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出去给单位办事,办完事情时间尚早,便提前到托儿所。我悄悄地从窗户望进去,儿子手里正拿着积木玩,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嘴里念叨着什么。不时还伸长脖子瞅瞅门口。见到有大人来接小朋友,就赶忙扔掉积木朝门口奔去,见到不是自己的父母,又坐下身忙他的积木去了。看样子,儿子已经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与托儿所里小朋友也日渐熟悉起来。有几次接儿子时,看到儿子与几个小朋友正在房子中央张牙舞爪的伸胳膊踢腿,脑门子挂满了汗珠子。我心里真是踏实轻松极了。这不,昨日接儿归家,托儿所阿姨一脸愧疚。原来,儿子与别的小朋友大打出手,脸上竟被”对手“咬了一大块疤。想起来也是,对陌生的环境,成人也免不了产生一种孤独和不安,何况年幼无知的孩童。生活中,我们不能奢望去改变环境,重要的是应该调整自身去适应环境。大人们就是这样长大成熟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呢?</p>